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禿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禿瘡
禿瘡,又名「白禿瘡」,俗稱「白鬎鬁」(音辣利),是一種常見於頭部的皮膚疾患。其特徵為初起時頭皮出現白色痂皮,伴隨劇烈搔癢,若未及時調治,可逐漸蔓延成片,日久則導致毛髮枯槁脫落,形成局部禿斑。然此症癒後,毛髮多能再生,與某些永久性脫髮之症有別。
中醫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禿瘡之發病,多緣於外感風濕熱邪,或挾穢濁之氣,鬱於頭皮肌腠之間。此病具傳染性,常因共用不潔理髮工具、梳篦、帽巾等染觸而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濕熱鬱蒸,侵襲毛竅,致使氣血失和,毛髮失養,故見白痂堆積、搔癢脫髮。
臨床表現
初起頭皮可見散在或聚集之灰白鱗屑,形如錢幣,搔之易脫,其下皮膚潮紅。隨病情發展,白痂漸厚,周邊可有小丘疹或膿皰,自覺刺癢難耐。若遷延不癒,毛囊受損,則患處毛髮乾枯折斷,甚者禿落成片,然根部未徹底壞死者,待邪去後可再生。
辨證分型
- 風濕鬱表型:以頭皮白屑疊起、輕度搔癢為主,舌苔薄膩,脈浮滑。
- 濕熱蘊毒型:痂皮厚而色黃,周邊紅腫糜爛,或有膿液滲出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血虛風燥型:病程日久,痂落後皮膚干燥,毛髮稀疏萎黃,舌淡紅少津,脈細。
古籍論述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白禿瘡因剃髮腠理司開,外風襲入,結聚不散,致氣血不潮,皮枯血死。」指出外邪侵染與氣血失養為致病之由。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此證頭生白痂,小者如豆,大者如錢,俗名錢癬,甚則蔓延成片,髮焦脫落。」進一步描述其形貌與演變。
中西醫對照
現代醫學之「白癬」(由真菌感染所致)與中醫禿瘡症狀相類,均以頭皮脫屑、斷髮為特徵,然中醫更強調整體辨證,結合濕熱、風邪等內外因素論治。
此症雖屬外瘍,然其根在內濕熱毒,故治療需內外兼顧,調理氣血,祛除病邪,方能標本同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