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駁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駁風(白瘢風)
白駁風,又稱「白瘢風」,是一種以皮膚出現白色斑片為主要特徵的皮膚疾病。其名源於皮損處膚色如駁蝕之狀,呈現明顯的白色斑塊,與周圍正常皮膚形成鮮明對比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白駁風的發生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:
- 風邪襲表:風為百病之長,具有善行數變的特性。風邪侵襲肌表,導致腠理不密,營衛失和,氣血運行不暢,肌膚失養,故而出現白斑。
- 氣血失和: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。氣血失和,運行不暢,無法濡養皮膚,導致局部色素脫失,形成白斑。
- 肝腎不足:肝藏血,腎藏精,肝腎不足則精血虧虛,無法上榮於面,外達於皮膚,導致皮膚失養,出現白斑。
- 情志失調:憂思過度,情志不遂,導致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氣滯血瘀,肌膚失養,亦可誘發白駁風。
臨床表現
白駁風的臨床表現主要為:
- 皮損特徵:皮膚上出現大小不等的乳白色斑塊,形狀不一,邊界清晰,與周圍正常皮膚分界明顯。白斑周圍皮膚顏色可能加深,形成色素沉著環。
- 毛髮變化:白斑區域內的毛髮可能變白,這是由於毛囊內黑色素細胞也受到損害所致。
- 伴隨症狀:部分白斑中央可能出現褐色斑疹或淡紅色丘疹,但通常無明顯癢痛感。
- 好發部位: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,但以面部、頸部、手背等暴露部位多見。
- 病程特點:病程緩慢,可長期存在,部分患者可能自行好轉,但多數患者需積極治療。
中醫辨證分型
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體質特點,中醫將白駁風分為以下幾種類型:
- 氣血不和型:白斑色淡,邊界模糊,發展緩慢,伴有面色蒼白、頭暈乏力、舌淡苔薄白、脈細弱等氣血不足的表現。
- 肝鬱氣滯型:白斑多發於軀幹,色澤明暗不一,伴有胸脅脹滿、煩躁易怒、月經不調、舌紅苔薄黃、脈弦等肝氣鬱結的表現。
- 肝腎不足型:白斑日久,色白如瓷,伴有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、失眠多夢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肝腎陰虛的表現。
- 風濕蘊熱型:白斑紅腫,邊界隆起,伴有瘙癢、口乾口苦、小便黃赤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濕熱內蘊的表現。
中醫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白駁風,以調和氣血、滋補肝腎、疏風祛濕為基本原則,根據不同的證型,選用相應的治療方法:
- 內治:
- 氣血不和型:治宜補氣養血,活血祛風,方用八珍湯加減。
- 肝鬱氣滯型:治宜疏肝解鬱,活血祛風,方用逍遙散加減。
- 肝腎不足型:治宜滋補肝腎,養血祛風,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。
- 風濕蘊熱型:治宜清熱利濕,祛風解毒,方用萆薢滲濕湯加減。
- 外治:
- 可使用中藥外搽、針灸、艾灸等方法,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改善色素代謝。
其他相關名詞
- 白駁風:即白瘢風,強調其皮損如駁蝕之狀。
- 白瘢風:強調其皮損色白如瘢痕。
- 白癜:與白駁風類似,但可能泛指所有皮膚白斑性疾病。
- 白駁:可能指白駁風的早期或輕度表現。
注意: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,具體治療方案需由專業中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