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猢猻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猢猻疳,又稱「猴疳」,為中醫兒科常見之皮膚病症,多發於初生嬰兒。其名源於患兒臀部周圍皮膚潰爛脫落後,顯露赤紅肌膚,狀若猢猻之臀,甚者可蔓延全身,故得此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胎中受熱毒熾盛,或母體孕期飲食不節,過食辛熱厚味,致使胎毒內蘊,遺於兒體。新生兒臟腑嬌嫩,氣血未充,熱毒外發肌膚,遂成潰爛。其病機核心為「熱毒熾盛,浸淫皮腠」,與西醫所述之「剝脫性紅皮病」相似,然中醫更強調內在毒邪與氣血失調之關聯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患兒臀部肌膚紅赤腫脹,繼而表皮剝落,露出鮮紅糜爛面,形如猢猻裸臀,觸之疼痛。若熱毒未清,可向周邊擴散,甚者遍及胸腹四肢。患處常伴滲液,乾涸後結痂,然痂下易再生膿瘡,反覆難癒。重症者可見身熱煩躁、啼哭不安、拒乳等全身症狀,此乃熱毒內擾之象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熱毒蘊膚證:以局部紅腫潰爛為主,滲液黃稠,患兒躁動,舌紅苔黃膩。
  2. 血熱風燥證:皮損乾燥脫屑,基底暗紅,夜啼驚搐,舌絳少津。
  3. 脾虛濕戀證:患處糜爛久不收口,滲液清稀,患兒面色萎黃,舌淡胖有齒痕。

治療原則
以「清熱解毒、涼血斂瘡」為大法,依證型佐以祛風、化濕或健脾。內服常選用《黃連解毒湯》合《五味消毒飲》加減;外治則以青黛散、黃連膏塗敷,或以金銀花、野菊花煎湯溻洗。若見血熱甚者,可加牡丹皮、紫草涼血;濕重滲液多者,加蒼朮、茯苓健脾滲濕。

古籍文獻佐證
《幼科鐵鏡》載:「猴疳者,臀赤如猴,胎毒流注」,強調胎毒致病;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》亦述:「此證由母體熱毒傳兒,宜急清解」,可見歷代醫家均重清熱解毒之法。

鑒別診斷
需與「赤遊丹」(新生兒丹毒)相區別,後者多為局部紅腫灼熱,界限分明,且少見大面積表皮剝脫;亦不同於「胎歛瘡」(嬰兒濕疹),該病以丘疹瘙癢為主,無深層潰爛。

附註:猢猻疳之病程進退與患兒正氣盛衰密切相關,調治時需兼顧護養脾胃,蓋因「脾為後天之本」,氣血充則毒易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