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纏腰蛇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纏腰蛇丹詳述
纏腰蛇丹,又名「纏腰火丹」、「蛇串瘡」、「火帶瘡」或「蜘蛛瘡」,為一種以皮膚皰疹簇集、沿經絡纏繞分布為特徵的疾患。其名源於皮損形似蛇行,多纏繞腰肋而生,故得此稱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內傷情志、飲食失調或外感邪毒,導致臟腑氣機失和,濕熱火毒蘊結經絡而成。具體可分以下幾類:
- 心肝風火:情志鬱結化火,或肝經鬱熱外發,火毒熾盛,燔灼肌膚。
- 脾肺濕熱:飲食不節,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兼感外邪,濕熱搏結於肌表。
- 正氣虛弱:氣血不足或年老體虛,外邪乘虛侵襲,留滯經脈,鬱而化毒。
臨床表現
- 好發季節:春秋二季多見,因風火濕邪易於此際偏盛。
- 發病特點:起病驟急,初起患處皮膚灼熱刺痛,或伴輕度發熱、倦怠,繼而出現成簇水皰,大小如綠豆至黃豆,呈帶狀排列,沿身體一側經絡分布,以腰肋、胸背部為多,偶見頭面部。
- 皰疹特徵:皰液初清後濁,數日後乾涸結痂,部分患者痂脫後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或神經痛。
證型辨治
中醫依病機不同,將纏腰蛇丹分為以下證型:
- 肝膽火熾:皰色鮮紅,灼痛劇烈,伴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治宜清肝瀉火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- 脾經濕盛:皰疹淡紅或黃白,滲液較多,胸悶脘痞,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健脾化濕,方用除濕胃苓湯。
- 氣滯血瘀:皰疹消退後疼痛遷延,舌暗紫或有瘀斑,脈細澀。治宜活血通絡,方用桃紅四物湯合柴胡疏肝散。
外治法
傳統中醫外治以清熱解毒、斂瘡止痛為原則,可選用:
- 青黛散:水調外敷,適用於皰疹破潰滲液者。
- 紫金錠:醋磨塗患處,緩解紅腫熱痛。
- 針刺療法:取局部圍針配合遠端穴位(如太衝、陽陵泉)以瀉火通絡。
相關古籍記載
《外科正宗》載:「火帶瘡,繞腰而生,紅赤如珠,乃心肝二經火熱,鬱於肌表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言:「此證俗名蛇串瘡,有乾濕不同……皆由風火濕熱而成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