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游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游風(赤游風/赤游丹)
游風,又名「赤游風」或「赤游丹」,是一種急性發作的皮膚風證,以皮膚紅腫、灼熱搔癢、游走無定為主要特徵。此症多見於小兒,好發於口唇、眼瞼、耳垂、胸腹、背部及手背等部位。發病急驟,消退迅速,患處皮膚呈現紅暈浮腫,形如雲片,甚則腫脹明顯,甚於一般風疹塊(蕁麻疹),部分患者可伴隨發熱、腹痛、嘔吐、泄瀉或便秘等全身症狀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游風的發病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脾肺燥熱:小兒臟腑嬌嫩,若脾肺燥熱內生,熱毒鬱於肌表,易與外邪相搏,發為赤游風。
- 風邪外襲:表氣不固,風熱之邪乘虛侵襲腠理,導致營衛失和,氣血壅滯,發為皮膚紅腫灼熱。
- 飲食過敏:部分患者因食用魚蝦、辛辣等動風發物,誘發濕熱內蘊,外透肌膚而成。
辨證分型
游風的臨床表現可分為:
- 風熱型:皮膚紅腫灼熱,游走不定,搔癢劇烈,或伴輕度發熱,舌紅苔薄黃。
- 毒熱熾盛型:患處紅腫明顯,甚則起泡潰爛,高熱煩躁,口渴便秘,舌絳苔黃厚。
- 濕熱蘊結型:皮膚腫脹滲液,搔癢難忍,兼見胸悶腹脹,舌苔黃膩。
疾病順逆
傳統中醫認為,游風的病情發展與病位走向相關:
- 順證:起於背腹,逐漸流散至四肢,表明邪氣外透,病情較輕。
- 逆證:起於四肢,反向流入胸腹,提示邪氣內攻,可能伴隨重症。
與丹毒的區別
赤游丹雖屬丹毒範疇,然其特點在於「游走性」,皮膚紅赤如丹,熱毒流竄,與固定性丹毒(如「抱頭火丹」、「流火」)有所不同。《外科正宗》載:「赤游丹者,色赤如丹,遊走無定,由熱毒搏於血分,發於肌膚。」顯示其病機偏重血分熱毒,與一般風疹之表證有別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游風以清熱解毒、疏風涼血為主,根據證型輔以健脾化濕或瀉火通腑。外治法則多用清熱收斂之品,如金銀花、黃柏煎湯外洗,或青黛散調敷患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