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疔
足疔為中醫外科疔瘡疾患之一,泛指生長於足部之癰腫瘡瘍,因發病部位不同,名稱各異。其病因多由濕熱火毒下注,或足部肌膚破損,外感邪毒蘊結而成。本病特徵為根腳堅硬,初起麻癢腫痛,甚則蔓延至足背,或化膿潰爛,深者可傷筋蚀骨,並常伴惡寒發熱等全身症狀。
分類與特徵
- 趾疔
生於足趾,多因趾甲修剪不當或鞋履壓迫,致局部氣血瘀滯,濕熱毒邪乘虛而入。初起患處紅腫灼痛,漸至紫暗潰膿,甚則趾節壞死。 - 足丫疔
發於足趾縫隙間,常因濕熱蘊結或足部潮濕不潔所致。患處腫脹潰爛,流黃水,瘙癢刺痛,易反復發作。 - 湧泉疔
位於足底湧泉穴處,此處皮厚肉少,毒邪易深伏。初起硬結如釘,痛徹骨髓,行走困難,若脓成不潰,易致熱毒內陷。 - 跟疔(足底疔)
生於足跟部,因足跟長期摩擦或外傷染毒而成。患處腫硬如石,疼痛劇烈,潰後膿水淋漓,癒合緩慢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足疔多因:
- 濕熱下注:嗜食肥甘厚味,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流注足部,與熱相搏,鬱而成毒。
- 外傷染毒:足部破損,毒邪乘隙侵入,阻滯經絡,氣血壅滯,化熱腐肉為膿。
- 氣血虛弱:正氣不足,外邪易襲,毒勢纏綿難愈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患處紅腫熱痛,根盤緊束,頂端或現膿頭,潰後流黃稠膿液,或夾血水。
- 全身症狀:輕者微惡寒發熱,重者高熱煩渴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,為熱毒熾盛之象。
病機演變
- 初期:毒邪蘊結,氣血阻滯,患處腫痛,尚未成膿。
- 中期:熱盛肉腐,膿液漸成,疼痛加劇,按之應指。
- 後期:膿潰毒泄,腫痛漸消,若正虛毒戀,則癒合遲緩。
此病需與一般癰瘡鑒別,足疔根深毒重,易傷筋蝕骨,治療當以清熱解毒、活血透膿為主。古籍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疔瘡走黃,毒散如癲」,強調其凶險性,故臨床辨證需詳察病勢深淺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