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鎖口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鎖口疔

鎖口疔為中醫疔瘡疾患之一,其病位多生於口角部位,因腫痛劇烈以致影響口部開合,故稱「鎖口」。此症主要由心脾二經火毒鬱結,循經上攻,蘊聚於肌膚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心主血脈、開竅於舌,脾主肌肉、其華在唇。若因情志過極、飲食不節(如過食辛辣炙煿),或外感熱毒,皆可導致心脾二經火毒熾盛。火鬱不泄,纏結局部經絡,氣血壅滯,化腐成疔。其特點為發病急驟,初期可見口角赤腫堅硬,形如釘狀,頂端或有膿栓,疼痛拒按,伴隨發熱、煩渴、舌紅苔黃等實熱之象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火毒熾盛證
    疔瘡紅腫高突,灼熱劇痛,周圍浸腫明顯,或見黃白色膿頭。兼見口乾、心煩、尿赤、便秘,脈洪數。此為心脾實火上炎,治宜清熱瀉火、涼血解毒。
  2. 熱毒蘊結證
    疔瘡暗紅,腫勢蔓延,痛如錐刺,或伴膿液黏稠。舌暗紅、苔黃膩,脈滑數。此因熱毒深蘊,氣血瘀滯,治需解毒化瘀、消腫透膿。

治療原則

鎖口疔屬外瘍急症,中醫強調「疔無消法」,蓋因火毒勢猛,當以清解為先。內服方常選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加減,以黃芩、黃連瀉心火,梔子、金銀花、蒲公英清熱解毒;若毒盛腫甚,可加赤芍、丹皮涼血散瘀。外治則初起宜箍毒消腫,可用金黃散醋調外敷;若膿成未潰,以刀針刺破排膿,後摻九一丹提毒去腐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疔瘡:泛指形小根深、堅硬如釘之瘡瘍,多因火毒蘊結,發病迅速,易走黃(毒邪內攻)。
  • 唇疔:生於唇部之疔瘡,與鎖口疔病位相近,然鎖口特指口角,且以開合受阻為特徵。

鎖口疔之辨治,須緊扣心脾二經火毒之病機,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,早期截斷病勢,以防毒邪內陷。歷代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載:「疔毒發於口角,鎖口難開……急宜清解,遲則毒走。」可見其治法重在清泄火毒、速消腫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