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鎖口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鎖口疔,又稱鎖口疳,是疔瘡的一種。疔瘡是一種皮膚急性化膿性炎症,多發於頭面部。鎖口疔多發於口角,發病時疔腫較大,疼痛劇烈,並可影響口的張開,故名。

鎖口疔的病因主要與心脾二經火毒鬱結有關。心主血脈,脾主運化,二者功能失調,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痰濕內生,火毒蘊結,最終形成疔腫。此外,外感風熱、飲食不節、情志不遂等因素,也可導致鎖口疔的發生。

鎖口疔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口角紅腫疼痛,並可出現發熱、頭痛、口乾、便秘等症狀。若疔腫較大,可影響口的張開,甚至導致窒息。

鎖口疔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可用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等中藥內服,或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等中草藥外敷。此外,還可配合針灸、拔罐、推拿等治療方法。

鎖口疔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保持口腔清潔,避免口腔感染。
  2. 飲食清淡,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3. 避免情緒激動,保持心情舒暢。
  4.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鎖口疔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,但如果治療不當,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一旦出現鎖口疔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
以下是《醫學正傳》中關於鎖口疔的記載:

「鎖口疔,生於口角,腫大疼痛,口不能開,此火毒鬱結,結於口角也。治宜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。方用黃連解毒湯加減。若腫勢甚大,可用五味消毒飲加減。若有熱毒內陷,可用犀角地黃湯加減。若有痰濕內阻,可用二陳湯加減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