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面疔

面疔是疔瘡的一種,主要發生在面部,常見於顴、額、頰等位置。面疔是由於熱毒蓄積所致的疾病,切忌用手指強行擠壓,以免引起併發症。

病因病機

面疔多因外感風熱之邪侵入皮膚,或是內傷七情,導致鬱結化火;或是飲食不節,脾胃積熱;或是感染暑濕之邪,積聚在肌膚中,最終形成熱毒蓄結,導致面疔的發生。

臨床表現

面疔好發於青壯年人羣,主要出現在面部的顴、額、頰等位置。起初是紅色小丘疹,逐漸增大形成圓形或橢圓形的紅腫硬結,局部會感到灼熱和疼痛,觸摸時堅硬,周圍有紅暈,有時還會感到跳痛。疔瘡成熟後,頂部會出現白色膿頭,破潰後會流出膿液,然後疔瘡逐漸消退。

診斷

根據臨床表現,可以確定診斷面疔。

治療

面疔的治療主要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為主。可以內服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,例如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板藍根、大青葉等;也可以外敷黃連膏、紫雲膏等。

預防

注意個人衛生,保持皮膚清潔;避免接觸不潔物品;飲食要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;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注意事項

面疔患者切忌用手指強力擠壓,以免引起感染,並加重病情。如果疔瘡較大,疼痛劇烈,或出現發熱、頭痛、寒戰等全身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