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面疔
面疔為中醫外科疔瘡疾患之一,因其發於面部而得名,常見於顴骨、前額、面頰等區域。此症多因熱毒內蘊,鬱結於皮肉之間,氣血壅滯而發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面疔的形成與「火毒」積聚密切相關。患者或因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導致脾胃積熱;或因外感風熱邪毒,上攻頭面;亦有因情志不暢,肝鬱化火,循經上炎所致。熱毒蘊結於肌膚,氣血凝滯,腐肉成膿,遂發為疔。
臨床表現
初起時,患處可見粟米狀小硬結,頂端堅硬而根脚深穩,周邊皮膚紅腫熱痛,逐漸腫勢擴大。數日後,疔頂可能化膿,呈現黃白色膿頭,若膿出則腫痛稍減。嚴重者,熱毒可內陷營血,引發高熱、煩躁等全身症狀。
辨證分型
- 風熱犯表型:疔瘡初起,紅腫灼熱,伴輕度發熱或惡寒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脾胃熱盛型:腫勢劇烈,疼痛明顯,口渴欲飲,便秘溲赤,舌紅苔黃燥,脈洪數。
- 毒熾血熱型:瘡色紫暗,腫硬根深,伴高熱神昏,舌絳苔少,脈細數,此為熱毒內陷之象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面疔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消腫為主。外治可選用金黃散或玉露散調敷患處,以箍毒消腫;內治則依證型選方,如五味消毒飲、黃連解毒湯等加減。若膿成未潰,可切開引流;然切忌強力擠壓,以免毒邪走散,變生「疔瘡走黃」之險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