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疔(疔瘡)

,又稱為「疔瘡」,是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之一。疔因其硬結的性質,形狀類似釘子,且根部深入而得名。多數情況下,疔是因為體內火熱之毒積聚而引起的。疔有許多不同的名稱,通常根據發病部位和相應的症狀而命名,例如面疔、指疔、足疔、爛疔、紅絲疔、疫汀等。

疔的病因病機

疔的主要病因有三種:

  1. 外感風熱: 風熱邪氣入侵肌膚,阻塞經絡,形成堆積的瘡毒,最終凝聚成疔。
  2. 內生濕熱: 飲食不節制,過食肥甘厚味食物,導致濕氣生成,蘊結於肌膚,形成熱毒聚積,最終形成疔。
  3. 情志不順: 精神情緒不穩定,肝氣鬱結,化生熱毒,凝集於肌膚,形成疔。

疔的臨床表現

疔顯示出以下幾個主要特點:

  1. 局部症狀: 初期,疔呈現粒狀小丘疹,有膿液頭,大小雖小但根部深入,硬結感似釘子,劇烈疼痛且發展迅速,易擴散。
  2. 全身症狀: 患有疔的患者常伴有發熱、頭痛、焦躁不安、口渴、尿黃等全身症狀。

疔的診斷與鑑別診斷

疔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包括局部皮膚紅腫熱痛,灼熱感,硬結感,形狀類似粟粒,逐漸增大,疼痛加劇,局部皮膚變紫,有膿液頭,破潰後疼痛減輕等症狀。

疔的鑑別診斷主要與以下幾種疾病相區分:

  1. 癤: 癤是一種急性膿腫性皮膚感染,常發生在毛囊及皮脂腺區域。初期呈紅色丘疹,逐漸發展為膿腫,破潰後有膿液流出,疼痛較輕。
  2. 癰: 癰是一種急性膿腫性皮膚感染,常發生在皮下組織。初期出現紅色硬結,逐漸增大,劇烈疼痛,局部皮膚變紫,有膿液頭,破潰後疼痛減輕。
  3. 丹毒: 丹毒是一種急性膿腫性皮膚感染,常發生在皮下組織。初期呈現紅色斑疹,逐漸轉變為紅色丘疹,丘疹融合成片,局部皮膚變紫,有膿液頭,破潰後疼痛劇烈。

疔的治療

疔的治療主要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為主。常用中藥有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板藍根、大青葉、黃連、黃芩、赤芍、丹皮、桃仁、紅花等。

疔的預防

疔的預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注意個人衛生: 勤洗手、換洗衣物,保持皮膚清潔。
  2. 飲食清淡: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3. 避免過度勞累: 保持良好的心情。
  4. 增強體質: 提高免疫力。

如果發現自己出現疔的症狀,應及早就醫治療,以避免可能的嚴重後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