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踝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足踝疽
足踝疽,乃中醫外科病名,指疽毒發於踝關節部位之病症。此病多因患者三陰經(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)氣血虧損,脾虛濕盛,寒濕之邪下注於踝,致使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阻滯而成。亦有因踝部先患瘡瘍或受外傷,邪毒未清,留滯關節,積瘀化熱,腐肉成疽者。臨床表現以內踝發病為多,然外踝亦可受累,若疽毒穿透踝關節內外,則又稱為「穿踝疽」。
病因病機
- 三陰虧損,寒濕下注:
足三陰經循行於下肢內側,若脾、肝、腎三經氣血不足,脾失健運則濕濁內生,寒濕久滯,下注踝部,致經絡氣血凝滯,久而化熱,腐肉成疽。 - 瘡毒或外傷餘邪留戀:
若踝部先有瘡瘍或外傷,處治不當,毒邪未盡,潛伏關節,與瘀血相搏,阻礙氣血,終致疽發。
臨床表現
- 陽證:
- 初起即有寒熱往來,踝關節紅腫焮痛,痛勢漸增,拒按,關節縫處壓痛明顯。
- 化膿期約歷一月,膿成後潰破,瘡口難斂,甚則穿潰內外踝,流出稠膿或夾敗絮狀物。
- 愈後多因筋骨受損,關節功能受限,甚則畸形僵硬。
- 陰證:
- 患處皮色不變或暗晦,腫勢緩慢,疼痛隱隱,按之堅硬。
- 化膿遲緩,潰後膿液清稀,夾雜腐敗組織,久不收口。
- 此類證候與現代醫學之「踝關節結核」相似,病程纏綿,預後較差。
病機特點
足踝疽之關鍵在於氣血凝滯,經絡阻塞。踝關節為筋骨交會之處,皮薄肉少,一旦邪毒深侵,易損及骨膜與關節囊,致潰後瘡口深陷,膿腐難盡。若遷延失治,邪毒深入,可耗傷氣血,轉為虛損之證,甚至內傳臟腑,變生他病。
辨證要點
- 辨陰陽:
- 陽證者,紅腫熱痛明顯,發病急驟,多屬實熱;
- 陰證者,皮色如常或晦暗,腫痛隱隱,多屬虛寒。
- 察膿液:
- 陽證膿稠色黃,陰證膿稀色灰,或夾敗絮。
- 審虛實:
- 實者多因外邪驟襲,正氣未虛;
- 虛者常見三陰不足,氣血兩虧。
古籍考證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穿踝疽,由三陰虧損,寒濕注於踝間,致令氣血不行,日久化熱成膿。」強調內因虛損為本,外邪趁虛侵襲為標。而《外科正宗》則詳述其潰後「膿水清稀,骨縫不合」,提示預後不良,與今之關節結核描述相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