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踝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足踝疽是一種中醫病名,多因「三陰虛損」、「脾經寒濕下注」、「血濁氣阻」或「踝部瘡毒或外傷」引起。主要症狀包括踝部紅腫熱痛,疼痛逐漸加重,且關節線上壓痛明顯。治療方法為清熱解毒、活血化淤、消腫止痛。預防方面,需注意保暖,避免受涼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根據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的記載,足踝疽多發於踝關節部位,病因多為三陰虛損、脾經寒濕下注、血濁氣阻或踝部先有瘡毒或外傷,餘毒留於關節,局部經絡氣血凝滯而發病,其中以內踝部位發病最為常見。

初期患者會出現寒熱往來,踝部紅腫熱痛,疼痛逐漸加重,關節線上壓痛明顯。約一個月左右會出現化膿,潰瘍後很難收口,並且容易影響關節功能,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影響關節組織功能,類似於踝關節結核。

治療建議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淤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可使用方劑如下:

  1. 金銀花、連翹、大青葉、蒲公英、板藍根、紫花地丁各30g,赤芍、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川芎各15g,甘草6g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

  2. 穿山甲、威靈仙、獨活、牛膝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甘草各15g,紅花、桃仁、赤芍各10g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

  3. 地龍、土鱉蟲、全蠍、蜈蚣各10g,乳香、沒藥各6g,冰片3g。研末,醋調敷患處。

  4. 生大黃、芒硝各30g,黃連、黃芩各15g,甘草6g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

預防方面,需注意保暖,避免受涼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