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環跳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環跳疽
定義與病因
環跳疽,指疽證生於環跳穴(位於髖關節處)之病症,屬中醫外科「疽」範疇。其病因與「附骨疽」相似,多因正氣不足,外感風寒濕邪,或內傷七情、飲食勞倦,導致氣血凝滯、經絡壅塞,蘊結化熱,腐肉成膿。此症亦與臟腑虛損相關,尤以肝腎虧虛為本,因肝主筋、腎主骨,筋骨失養則邪毒易襲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症見寒熱交作,髖關節處漫腫隱痛,皮色如常,觸之堅硬,活動受限,腰膝難以屈伸,伴隨肢體倦怠。
- 中期:約一至三月後,疼痛加劇,局部微紅,身熱持續(壯熱),為膿毒內聚之象;臀部漸外突,大腿外翻,此因膿蝕筋骨,關節變形所致。
- 後期:膿成潰破後,瘡口流膿清稀,夾雜敗絮狀物(如結核性膿液),久不收口,甚則形成瘻管。若失治誤治,恐致髖關節毀損,下肢殘廢。
病機與辨證
- 痰瘀互結:氣血不暢,痰濁瘀血凝滯環跳,腫硬疼痛。
- 熱毒熾盛:鬱久化熱,肉腐成膿,見紅腫焮痛、壯熱煩渴。
- 氣血兩虛:潰後膿血淋漓,耗傷氣血,瘡色晦暗,新肉難生。
類症鑑別
- 附骨疽:病位更深,多在長骨端,膿潰後可見死骨。
- 髖關節流痰(骨癆):相當於現代醫學之「髖關節結核」,病程緩慢,初起無明顯紅腫,後期關節畸形顯著。
中醫治療原則
- 內治:
- 初期:宜溫經散寒、活血通絡,方選「陽和湯」加減。
- 成膿期:清熱解毒、托裡排膿,如「仙方活命飲」合「透膿散」。
- 潰後:補益氣血、生肌斂瘡,用「十全大補湯」或「人參養榮湯」。
- 外治:
- 未潰時以「金黃散」外敷消腫;膿成則切開引流,後期用「生肌玉紅膏」促瘡口癒合。
預後與轉歸
本症若早期辨治得當,或可保全肢體功能;若遷延日久,關節損毀,則預後不良。其病理變化與現代醫學「化膿性髖關節炎」或「結核性關節炎」相近,須結合影像與實驗檢查以助診斷。
(註:本文專述中醫學理,具體辨治須由專業中醫師四診合參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