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痘疹悶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痘疹悶亂
病證名,指痘疹病程中出現神識不清、煩躁不安的一種證候。《痘疹心法》記載:「譫妄、狂擾而煩躁者,謂之悶亂。」此證多因濕熱、痰濁或瘀血內阻,上蒙心包,擾亂神明所致。根據病機不同,可分為以下幾類:
-
熱毒擾心
- 病機:痘疹熱毒熾盛,內陷心包,灼傷營血,導致心神失守。
- 症狀:高熱煩躁、譫語狂亂、口渴引飲、舌紅絳、脈洪數。
- 治法:清心解毒,透熱轉氣。
- 方藥:導赤散加減,常用金銀花、連翹、黃連、梔子等清熱解毒;若熱入營血,可配合清營湯或犀角地黃湯。
-
濕熱蒙竅
- 病機:濕熱之邪蘊結中焦,上蒙清竅,阻滯氣機。
- 症狀:身熱不揚、胸悶嘔惡、神昏嗜睡、舌苔黃膩、脈濡數。
- 治法:芳香化濁,利濕開竅。
- 方藥:菖蒲鬱金湯加減,可佐以藿香、佩蘭、滑石等化濕醒脾。
-
痰濁阻竅
- 病機:痰濕內生,阻遏氣機,痰濁上擾心神。
- 症狀:喉間痰鳴、意識朦朧、嘔吐痰涎、舌苔厚膩、脈滑。
- 治法:豁痰開竅,理氣和中。
- 方藥:溫膽湯加減,常配合石菖蒲、鬱金、遠志等化痰開竅;痰熱甚者,可加黃連、竹茹。
-
瘀血阻絡
- 病機:痘毒鬱滯,血行不暢,瘀阻心絡,神明失養。
- 症狀:面色晦暗、唇甲青紫、神昏譫語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、脈澀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開竅。
- 方藥:通竅活血湯加減,可酌加丹參、赤芍、桃仁等增強化瘀之效。
補充說明
- 痘疹悶亂的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,區分熱、濕、痰、瘀之偏重。
- 若兼見氣陰兩傷,可配合益氣養陰之品,如生脈散;若熱極生風,可加鉤藤、羚羊角等息風開竅。
- 此證多見於痘疹重症,臨床需靈活運用清熱、化濕、化痰、逐瘀等法,以通竅醒神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