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脅肋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脅肋疽

定義與分類
脅肋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泛指生於脅肋部位的陰疽,其發病與肝膽經絡密切相關。根據具體部位差異,又可細分為:

  1. 脅肋疽:病灶集中於脅肋區域,多沿肋骨走向分布。
  2. 淵疽:特發於脅部腋下近淵腋穴處(屬足少陽膽經),古籍《外科大成》稱其「疽生腋下,堅硬漫腫,皮色如常」。

病因病機
本病核心病機為正氣內虛,肝鬱痰凝,具體可分述如下:

  • 正氣虛弱:患者多屬氣陰兩虛之體,或勞倦內傷,致氣血失和,衛外不固。
  • 肝氣鬱滯:情志不暢或外邪侵襲,導致肝經氣機阻滯,久則化火。
  • 痰火結聚:肝鬱犯脾,脾失健運則痰濕內生;肝火煉液為痰,痰火互結,壅塞於肝膽二經絡脈,久而腐肉成膿。

臨床表現
本病病程纏綿,具有陰疽典型特徵

  • 初期:肌肉深部隱痛,脅肋間漫腫,皮色不變,觸之堅硬如核,無明顯紅熱,易被忽略。
  • 化膿期(約3-4個月後):腫勢漸增,疼痛加劇,可伴隨午後潮熱、盜汗、消瘦等陰虛火旺之症。膿成時按之應指,然因深伏於裏,透膿較緩。
  • 潰後:膿液清稀如漿,夾雜敗絮狀或豆腐渣樣腐穢物,瘡口難斂,久則成漏。

鑑別診斷
需與下列疾病區分:

  • 肋癰(陽證癰瘡):發病急,局部焮紅灼熱,膿稠易潰,屬實熱證。
  • 流痰(骨關節結核):雖同屬陰疽,但病位多在脊椎或關節,伴畸形與功能障礙。

中醫辨證要點

  1. 肝鬱痰凝證:脅脹悶痛、情緒抑鬱,舌淡紅苔薄膩,脈弦滑。
  2. 氣陰兩虛證:潰後膿水淋漓,低熱倦怠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治法與方藥舉隅

  • 內治
    • 未潰期:疏肝解鬱、化痰散結,方選柴胡清肝湯二陳湯加減;若痰火偏盛,可佐消瘰丸(玄參、貝母、牡蠣)。
    • 已潰期:益氣養陰、托毒排膿,方用托裏消毒散香貝養營湯,輔以鱉甲、青蒿清虛熱。
  • 外治:初期外敷沖和膏;膿成宜切開引流,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後期以生肌玉紅膏收口。

古籍參證
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淵疽肝膽憂憤成,瘍在脅下硬腫疼。」強調情志致病之因。
  • 《外科正宗》指出脅肋疽「毒發內臟,外皮不覺」,警示其病位深險,需早期辨治。

預後與轉歸
本病與現代醫學「胸壁結核」相近,若久潰不斂,可能損及胸膜或形成瘻管。中醫認為其難癒之因,在於痰毒深伏、正氣難復,故治療當以「扶正透邪」為要,療程需持續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