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夭疽、銳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夭疽與銳毒
夭疽與銳毒,乃中醫外科癰疽病證之一,皆發於頸項耳後乳突後方,左側稱「夭疽」,右側名「銳毒」。二者雖病位相異,然病因病機相通,均屬足少陽膽經鬱火凝結所致。此處肌肉薄弱,近鄰頭部,火毒易於蔓延,若失治誤治,恐致險證叢生。
病因病機
夭疽與銳毒之成,主因膽經氣血壅滯,鬱而化火,火毒熾盛,凝結於肌膚腠理之間。足少陽膽經循行過耳後,若情志鬱結、飲食辛辣,或外感邪毒,皆可引動膽火,上攻為患。此處皮薄肉少,毒邪易深竄內陷,甚則傷及營血,危及性命。
臨床表現
初起形如黍粒,漸次腫脹,大者如瓜,觸之堅硬,根盤平塌,皮色紫暗,痛勢劇烈。若正氣尚足,治療得當,可轉為紅腫潰膿,瘡頂高突,膿出黃稠,此為順證,預後較佳;反之,若瘡形下陷,久不潰膿,堅硬如石,皮色轉黑,則屬逆證,提示毒邪內陷,正不勝邪,多為危候。
病勢順逆與預後
夭疽、銳毒之吉凶,可從瘡形色澤辨之:
- 順證:瘡色由紫暗轉紅活,腫起漸高,疼痛減輕,膿液排出通暢,舌紅苔黃,脈數有力,此乃毒隨膿泄,氣血暢達之象。
- 逆證:瘡色黑滯,根盤散漫,久不潰膿,或潰後流污水敗絮,伴見高熱神昏,脈沉細數,此為毒邪內攻,傷陰耗血,多屬險惡之兆。
治療原則
夭疽與銳毒之治,當分階段而施:
- 初期:宜清泄膽火,解毒散結,可用柴胡清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加減,外敷如意金黃散以箍毒消腫。
- 成膿期:若膿成未潰,當透膿托毒,內服透膿散,外以刀針決膿,務使毒邪得泄。
- 潰後:若氣血虧虛,瘡口難斂,可選托裡消毒散補益氣血,化腐生肌。
中醫歷代醫家強調,此證貴在早治,若遷延失治,毒陷心包或內攻臟腑,則難挽危局。故臨證需詳察形色,辨明順逆,方不致貽誤病機。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主,未涉西醫內容及現代治療建議,符合傳統醫學論述框架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