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委中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委中癰,又稱「委中毒」,為生於足太陽膀胱經膕窩委中穴部位之癰瘡。此症多因肝膽鬱熱下注,或膀胱經濕熱壅滯,致使氣血蘊結而成;亦有因下肢皮膚破損、濕疹糜爛感染毒邪,外毒內侵,與內熱相搏發為癰腫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委中穴屬膀胱經合穴,為氣血匯聚之處。若肝膽疏泄失常,濕熱蘊結,循經下注於膕窩;或膀胱經氣機不暢,水濕停聚化熱,均可致局部經絡阻塞,營衛不和,熱盛肉腐成癰。外因則多見于皮膚損傷後,風濕熱毒乘虛內襲,與經絡鬱熱相搏,發為腫癰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時,患處木硬腫痛,皮色微紅或焮赤,觸之灼熱,局部經脈拘急,致使小腿屈伸不利,民間稱為「曲鰍」。此時多伴發寒熱、頭痛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全身症狀。若病情進展,腫痛加劇,持續高熱不退,則為熱毒壅盛、肉腐成膿之兆。待膿液潰出後,毒隨膿泄,傷口漸斂而癒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蘊結證:局部紅腫熱痛明顯,身熱煩渴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。治宜清熱利濕、解毒消腫。
  2. 氣血瘀滯證:腫塊堅硬,疼痛如刺,皮色暗紅,屈伸受限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治宜活血化瘀、散結通絡。
  3. 熱毒熾盛證:腫勢高突,焮紅灼痛,膿成未潰,伴壯熱口苦,脈洪大。治宜清熱解毒、透膿托毒。

治療原則

外治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,可參用金黃散、玉露膏外敷;膿成則切開引流,務使毒邪外泄。內治依證型選方:

  • 濕熱蘊結者,用五神湯(茯苓、車前子、金銀花、牛膝、紫花地丁)加減。
  • 氣血瘀滯者,選活血散瘀湯(桃仁、紅花、當歸尾、赤芍等)。
  • 熱毒熾盛者,宜黃連解毒湯仙方活命飲清熱托毒。

古籍記載
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:「委中毒生委中穴,腫硬木痛色微紅,由膽經積熱膀胱結,屈伸艱難曲鰍同。」強調其病機與經絡關聯,並描述特徵性症狀。

此症貴在早期消解,若延誤恐致膿毒深竄,甚或傷及筋脈,影響肢體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