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委中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委中癰是中醫名詞,指生於膕窩委中穴部位的癰,又稱「委中毒」。因肝膽積熱結於膀胱經而成。或因患肢破損,濕疹糜爛等感毒誘發。起初木硬腫痛,皮色微紅,或焮熱色赤,腫塊形成時,患肢小腿屈伸困難,故俗名「曲鰍」,此時有寒熱,如腫痛日劇,寒熱不退,是已成膿,潰後膿盡而癒。
委中癰的病因病機
委中癰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
- 肝膽積熱結於膀胱經而成。
- 因患肢破損,濕疹糜爛等感毒誘發。
委中癰的臨床表現
委中癰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起初木硬腫痛,皮色微紅,或焮熱色赤。
- 腫塊形成時,患肢小腿屈伸困難,故俗名「曲鰍」。
- 此時有寒熱。
- 如腫痛日劇,寒熱不退,是已成膿。
- 潰後膿盡而癒。
委中癰的治療
委中癰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清熱解毒,消腫散結。
- 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。
- 扶正固本,增強免疫力。
委中癰的預防
委中癰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保持皮膚清潔,避免外傷。
- 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-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委中癰的中醫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鑒》中記載:「委中癰,生於膕窩委中穴,因肝膽積熱結於膀胱經而成。或因患肢破損,濕疹糜爛等感毒誘發。起初木硬腫痛,皮色微紅,或焮熱色赤,腫塊形成時,患肢小腿屈伸困難,故俗名「曲鰍」,此時有寒熱,如腫痛日劇,寒熱不退,是已成膿,潰後膿盡而癒。」
《外科正宗》中記載:「委中癰,其狀如曲鰍,故名曲鰍。其發由濕熱,或因外傷,或因濕疹糜爛,或因瘰癧潰後,毒入經絡,結於委中,故發此病。其證腫痛,皮色微紅,或焮熱色赤,腫塊形成時,患肢小腿屈伸困難,此時有寒熱,如腫痛日劇,寒熱不退,是已成膿,潰後膿盡而癒。」
委中癰的危害
委中癰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以下危害:
- 膿毒血症。
- 肌肉壞死。
- 關節炎。
- 截肢。
委中癰的治療方法
委中癰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清熱解毒,消腫散結。
- 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。
- 扶正固本,增強免疫力。
委中癰的預防方法
委中癰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保持皮膚清潔,避免外傷。
- 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-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