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吹

乳吹為中醫古籍中對「乳癰」之別稱,依據發病時期與成因不同,分為「內吹」與「外吹」兩類。此分類法源於古代醫家對乳癰發病機制的觀察,雖現代醫學多歸因於細菌感染,然中醫理論仍重視其內外病因與氣血失調之關聯,故沿襲此稱以區辨證型。

內吹

指婦女妊娠期間發作之乳癰。中醫認為,孕期胎氣旺盛,若母體素有肝胃鬱熱或氣滯血瘀,加上胎火上擾,熱邪鬱結於乳絡,可致乳房紅腫熱痛,甚則化膿。其病機與妊娠後陰血下聚養胎,衝任之氣上逆,陰陽失衡有關。《瘍醫大全》載:「內吹者,胎熱上衝,結於陽明之絡。」臨床可見乳房結塊灼痛,皮色泛紅,或伴發熱煩渴,舌紅脈滑數等熱象。

外吹

多見於產後哺乳期,因乳頭破損(如嬰兒吮咬傷口),或哺乳不潔(如含乳而睡時口鼻濕熱之氣外襲),致外邪(風熱、火毒)乘虛入侵,與乳汁鬱積相搏,化熱成癰。《醫宗金鑑》述:「外吹由兒吮乳熟睡,口氣焮熱吹入乳孔,氣滯血凝而成。」症見乳房局部腫硬疼痛,甚則潰膿,常伴惡寒發熱、脈浮數等表證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乳吹之核心病機為「熱毒壅滯」,內吹偏重「胎熱上攻」與肝胃鬱火,外吹則多兼「外感邪毒」與乳汁鬱結。治法上,內吹宜清肝胃熱、和營散結,方如柴胡清肝湯加減;外吹則需疏風清熱、通絡消腫,方選瓜蔞牛蒡湯。若膿成未潰,可佐以托裏透膿之品,如透膿散

古代醫家以「吹」喻邪氣上衝或外襲之勢,雖病名今少用,然其辨證思路仍影響後世對乳癰(相當於現代之乳腺炎)的治療,尤其重視「通乳散結」與「清熱解毒」並行,並強調孕期、產後體質差異對用藥之影響。相關內容可參見「乳癰」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