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陷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陷證

三陷證為中醫瘡瘍病症中的三種危重證候,指邪毒內陷所導致的「火陷」、「乾陷」與「虛陷」。此三者雖同屬邪毒內攻之變證,然其病機、表現及所處病程階段各異,需辨明虛實寒熱以施治。

1. 火陷

發病階段:多見於瘡瘍成形期或化膿期(即「癰疽」初起至膿成之際)。
病機:陰液虧損,火毒熾盛,正氣不足托毒外泄,反使邪毒內陷營血。
症狀

  • 局部:瘡頂平塌不隆起,根盤擴散不聚,瘡色紫暗,瘡口乾枯無膿,然灼熱劇痛。
  • 全身:壯熱口渴、煩躁不安,甚則神昏譫語;兼見便秘尿赤、舌絳苔黃燥、脈洪數或弦數。
  • 關鍵辨證:熱毒夾陰傷,屬「實熱內閉」之候,與溫病「逆傳心包」機轉類似。

2. 乾陷

發病階段:見於成膿至潰破期(正氣虛弱,膿腐難透之時)。
病機:氣血兩虛,無力釀膿托毒,致毒邪鬱滯內陷。
症狀

  • 局部:瘡頂平塌下陷,瘡色灰暗無澤,膿液稀薄量少,瘡口中央糜爛不斂。
  • 全身:發熱惡寒、神疲氣短、自汗淋漓;舌淡紅、脈虛數無力。若失治可轉「脫證」,見四肢厥冷、脈微欲絕。
  • 關鍵辨證:氣血雙虧為主,毒邪雖存而正氣衰微,屬「本虛標實」。

3. 虛陷

發病階段:見於瘡瘍收口期(膿腐已脫,新肉難生之際)。
病機:氣血大傷,或脾腎陽衰,無力生肌長皮,致毒邪深伏。
症狀

  • 局部:腐肉雖脫而瘡面淡白,膿水清稀如水,新肉不生,瘡口久不癒合,且知覺遲鈍。
  • 全身:低熱纏綿或形寒肢冷,神疲納呆,甚則腹痛泄瀉、冷汗淋漓;舌淡胖、脈沉細。若陽氣暴脫,可見「陰陽離決」之危象。
  • 關鍵辨證:分兩類——
    • 脾腎陽衰型:偏寒象,如肢冷便溏。
    • 氣血兩傷型:偏虛象,如面色㿠白、脈細弱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三陷證與瘡瘍「托毒外出」的生理機轉密切相關。正常情況下,正氣充足則瘡毒隨膿而泄;若正虛或毒盛,則毒邪反陷入裡,輕者傷營,重者擾神耗陽。治療上,火陷需清熱解毒、涼血開竅(如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);乾陷當補益氣血、托毒透邪(如托裡消毒散);虛陷則溫補脾腎或益氣生肌(如附子理中湯或十全大補湯)。

此三證揭示瘡瘍「邪正相爭」的動態變化,亦體現中醫「內外相應」的整體觀,臨床須緊扣病程階段與虛實轉化,方不致誤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