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天庖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天庖瘡,古籍亦稱「時氣瘡」或「瘟毒瘡」,屬中醫外科瘡瘍範疇,其發病與天行時氣密切相關。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此瘡因感受四时不正之氣,內外合邪而發。」其病理機制主要緣於內蘊濕熱,復感外邪,內外搏結,鬱於肌腠而成。
病因病機
本病成因可分內外二端:
- 內因:多由平素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之品,致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內蘊;或情志抑鬱,肝氣橫逆犯脾,濕濁內停。
- 外因:風熱暑濕之邪乘虛外襲,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夏月暴熱,暑濕交蒸,襲於肌表,與內濕相搏,發為疱疹。」尤其長夏濕土當令,外濕引動內濕,最易誘發。
證候特徵
- 局部表現:初起皮膚現紅斑,繼而生疱,小若豌豆,大如錢幣,疱壁薄而澄澈,根基分明,常成簇而生。若熱毒熾盛,則疱液轉濁,破後糜爛滲液,甚則化膿潰腐,疼痛加劇。《瘍醫大全》描述其「疱色黃白,根盤赤腫,纏腰而發者尤險」。
- 全身症狀:多伴憎寒壯熱、頭身困重、胸悶納呆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濕熱熾盛之象。若毒邪內陷,可見煩躁譫語、瘡色紫暗等逆候。
辨證分型
歷代醫家依病機演變,分為三型:
- 風熱夾濕證:疱色鮮紅,發熱微惡風,舌尖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、化濕解毒,方選銀翹散合六一散加減。
- 濕熱蘊結證:疱液渾黃,基底焮赤腫痛,身熱不揚,口苦黏膩,苔黃膩,脈濡數。方用龍膽瀉肝湯合萆薢滲濕湯化裁。
- 毒熾血瘀證:疱壁紫黑,腐爛成片,壯熱口渴,舌絳苔燥,脈洪大。宜涼血解毒、化瘀透膿,方取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。
治療要義
外治法則強調「煨膿長肉」:
- 初起未潰者,可用金黃散調敷以清熱消腫;
- 潰後腐肉未脫,以九一丹提膿祛腐;
- 膿盡後改用生肌玉紅膏促瘡面癒合。
針灸取穴以疏泄陽明、清解熱毒為主,常選曲池、合谷、血海、陰陵泉等穴,施以瀉法。
古籍考據
《外科啟玄》指出:「天庖瘡者,乃時行疫毒之氣,客於皮膚之間,鬱而化熱,熱盛則肉腐。」明代《證治準繩》更強調其傳染性,謂:「此證相染,一家數口皆病。」顯示古人已觀察到本病具流行性特質。
此疾與西醫「急性疱疹性皮炎」或「接觸傳染性膿疱病」有部分類同,然中醫著重從氣化角度闡釋其與時令、體質的關聯性,此為獨特理論核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