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證

定義
外證是中醫術語,泛指表現於體表、有形可見的外科病症,多由外邪侵襲、氣血瘀滯、濕熱蘊結或痰毒凝聚所致。其特徵為局部出現紅、腫、熱、痛、潰爛或結塊等症狀,可涉及皮膚、肌肉、經絡等組織。此概念與「內證」(臟腑氣血失調所致之病)相對,屬中醫外科主要範疇。

分類與常見病症

  1. 瘡瘍類

    • :氣血受阻,熱毒壅盛,多發於體表,腫脹範圍較大,易潰膿。
    • :深部組織壞死,分「有頭疽」(如搭手疽)與「無頭疽」(如附骨疽),病程較長。
    • :形小根深,發於顏面或四肢,多因火毒熾盛,如「唇疔」「蛇頭疔」。
    • :風濕熱邪侵襲皮膚,常見「白禿癬」「牛皮癬」,表現為脫屑、瘙癢。
  2. 皮膚損傷與感染

    • 丹毒:皮膚突然焮紅灼熱,多因血分熱毒,兼夾風濕,如「赤遊丹」。
    • 疥瘡:蟲毒濕熱蘊結,傳染性強,皮損呈丘疹或隧道。
  3. 腫塊與結節

    • :氣滯痰凝成塊,如「脂瘤」「筋瘤」,多屬良性。
    • 瘰癧:頸部淋巴結結核,中醫稱「痰核」,與肝鬱痰火有關。
  4. 其他外症

    • 痄腮(流行性腮腺炎):風溫邪毒壅阻少陽經絡,頤頷腫痛。
    • 流注:氣血凝滯,深部膿腫,易走竄他處。

病因病機
外證形成與下列因素相關:

  • 六淫外襲:風、濕、熱、火毒為主要外邪。
  • 情志內傷:憂思鬱怒致氣滯血瘀,化火生痰。
  •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,濕熱內生。
  • 外傷感染:金刃蟲獸所傷,毒邪乘虛而入。

中醫辨證要點
外證辨證需結合局部與整體表現:

  • 陰陽屬性:紅腫熱痛屬陽證;漫腫無頭、皮色不變屬陰證。
  • 經絡循行:如顏面疔瘡多與陽明經相關,下肢潰瘍常涉足三陰經。
  • 邪正盛衰:初期多實證,久病則虛實夾雜。

古籍文獻記載
《外科正宗》云:「外證雖形於外,而病源必根於內。」強調外證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。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亦詳述各類瘡瘍治法,如「癰疽原是火毒生,經絡阻隔氣血凝」。

此類病症的治療需結合內服外治,如清熱解毒、托里排膿等法,臨床須具體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