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泣

乳泣,又稱「乳汁自出」,指女性在妊娠期間未至分娩,乳汁即自行流出;或產後未經嬰兒吸吮,乳汁自然溢出,甚至終日淋漓不斷之症。此病名最早見於唐代《經效產寶》,屬中醫「乳汁異常」範疇。其病因病機主要與氣血失調、肝經鬱熱相關,臨床可分為氣虛型肝熱型兩類,治法各異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乳汁為氣血所化,賴氣以固攝、肝以疏泄。若氣虛不攝,或肝熱迫乳外溢,均可致乳泣。

  1. 氣虛不攝:多因孕產耗氣,或脾胃素虛,氣血生化不足,以致胸中宗氣虧損,無法固攝乳汁。
  2. 肝經鬱熱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鬱化火,或孕後陰血養胎,肝陰不足,虛熱內擾,迫乳外溢。

證型辨治

1. 氣虛型

  • 主症:乳汁清稀,乳房無脹感,面色淡白或萎黃,神疲氣短,心悸頭暈,手足不溫,舌淡苔薄,脈緩弱。
  • 病機:氣血兩虛,固攝無權。
  • 治法:補氣益血,固攝斂乳。
  • 代表方劑十全大補湯加減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等),或補中益氣湯佐以五味子、牡蠣以增收澀之效。

2. 肝熱型

  • 主症:乳汁濃稠,乳房脹痛,面色潮紅,胸脅脹悶,心煩易怒,口苦咽乾,或便秘溲赤,舌紅苔薄黃,脈弦數。
  • 病機:肝火亢盛,疏泄太過。
  • 治法:疏肝清熱,和營斂乳。
  • 代表方劑丹梔逍遙散加減(柴胡、梔子、牡丹皮等),熱盛者可加黃芩、夏枯草;若兼陰虛,可佐生地、麥冬養陰清熱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產後乳汁自出,乃胃氣虛也,宜補藥止之。」強調氣虛致病的治療原則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則分虛實論治,虛者補氣,實者清肝,並載有外用炒麥芽煎湯熏洗以助斂乳之法。

其他相關概念

  • 與「閉經溢乳症」之別:乳泣專指孕期或產後乳汁異常自出,若未孕而溢乳伴閉經,多屬西醫「高泌乳素血症」,中醫辨證常責之肝腎失調或痰瘀阻絡。
  • 與生理性溢乳之鑑別:部分產婦氣血旺盛,乳汁充沛而偶有自溢,無其他不適者,屬正常現象,無需治療。

乳泣雖非危急重症,然長期不癒恐耗傷氣血,故需審證求因,對證施治,以調和氣血、平衡陰陽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