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三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產後三衝乃中醫婦科危急證候,源於惡露瀦留或敗血內侵所致。《醫宗金鑒》有云:「產後瘀血上衝,最為險證」,其病機關鍵在於胞宮穢濁未盡,敗血妄行而犯三焦要位。此證首載於宋《婦人大全良方》,後世醫家逐步完善其理論體系,分為敗血衝心、衝胃、衝肺三大險候。

一、敗血衝心 《張氏醫通》謂「敗血入心,譫妄見鬼」,此為最危之候。主因產時傷經動脈,離經之血滯而不祛,循衝脈上擾神明。症見神昏譫語、煩躁不安、胸悶氣促,甚則「如見鬼神」,舌質紫暗,脈沉澀或結代。此證與西醫產後敗血症引起的中毒性腦病相似,然中醫辨證重在「瘀熱擾神」之病機。

二、敗血衝胃 《沈氏女科輯要》稱「嘔逆脹滿者,敗血犯胃也」。因衝脈隸屬陽明,瘀血內停,胃絡受阻,致胃失和降。臨床以脘腹脹痛、嘔惡不食、噯氣酸腐為特徵,吐物常夾紫黑血塊,舌有瘀斑,苔厚膩,脈弦澀。此證當與惡阻相鑑別,其關鍵在嘔物性質及舌脈瘀象。

三、敗血衝肺 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載「瘀血乘肺,咳逆喘滿」,乃因血瘀氣壅,肺失肅降。症見呼吸急促、胸痛咯血、面青唇紫,咳嗽時可咯出黯紅血絲,脈多沉弦而數。此證機理與現代醫學羊水栓塞有相通之處,然中醫治療強調「逐瘀開提」之法。

其病因病機可溯三端:一為產程不順,胞衣殘留;二為外邪乘虛入胞,與血相搏;三為七情所傷,氣滯血瘀。《血證論》指出:「離經之血,與好血不相合」,此類敗血非但無用,反成致病之物。診斷尤重舌診與脈象,舌下絡脈青紫怒張、指甲色暗不榮皆為重要體徵。

治療大法當遵《黃帝內經》「血實者決之」原則,以生化湯為基礎方,隨證加減:衝心者合安宮牛黃丸,衝胃者佐失笑散,衝肺者配葶藶大棗瀉肺湯。外治法可選少腹逐瘀灸法,取中極、子戶等穴以溫通胞脈。清代《女科經綸》特別強調「去瘀為第一義」,然用藥須知「衰其大半而止」,以防傷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