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音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產後音啞
產後音啞指婦女分娩後出現聲音嘶啞,甚則完全失聲的症候。此病主要與中醫理論中的腎虛精虧及陰精不承相關,病機多涉及產後氣血耗傷,腎陰不足,導致咽喉失養,聲門開闔不利。
中醫病機與病因
- 腎陰虧虛:
中醫認為「腎為聲音之根」,而「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也」(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)。若患者素體腎陰不足,或因分娩時腎精過度耗損,陰虛內熱上灼肺金,肺陰受損,喉失濡潤,則見聲音嘶啞。 - 氣血兩虛:
產後氣血驟虛,尤其是肺氣與腎氣的相互依存關係失衡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「人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厭,則厭不能發」,說明氣虛可致聲門運轉失司,而血虛則使喉部失於滋養,加重音啞。 - 津液不布:
產後津液輸布失常,或陰血虧耗,導致喉關乾澀,聲帶失潤。此與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「津液竭少,咽喉乾燥」之病機相符。
辨證分型
根據臨床表現,產後音啞可分為以下證型:
- 腎陰虛證:聲音嘶啞伴咽乾口燥、腰膝酸軟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氣血雙虧證:語聲低微、倦怠乏力、面色蒼白,舌淡脈弱。
- 肺燥津傷證:喉癢乾咳、痰少黏稠,舌紅少津。
中醫治法與用藥思路
治療以滋陰潤燥、益氣養血為主,方藥如:
- 腎陰虛證: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,配合麥冬、玄參滋陰利咽。
- 氣血兩虛證:以八珍湯為基礎,酌加阿膠、黃精補益精血。
- 肺燥津傷證:可予養陰清肺湯,佐以桔梗、木蝴蝶宣肺開音。
此症與現代醫學的「產後喉部水腫」或「聲帶功能障礙」有部分交集,但中醫更強調內在臟腑失衡的整體調理,而非局部對症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亦指出:「失音之病,雖屬喉嚨,實根於腎」,進一步闡明其與腎精的密切關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