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喘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產後喘促
產後喘促,意指婦女分娩後出現氣息急促、喘息困難之症候。此症多因產時氣血驟耗,或外邪乘虛而入,導致肺氣失宣或氣虛不攝所致。根據中醫理論,其病機可主要分為兩類:
- 氣隨血脫,陰虛氣浮
產時失血過多,陰血虧虛,陽氣無所依附而浮越於上,以致氣脫作喘。此類喘促多見呼吸短促、聲低息微、面色蒼白、汗出肢冷,甚則神昏脈微,屬危重症候,與「脫證」相關,責之於肺腎氣虛,攝納無權。 - 風寒犯肺,肺氣壅滯
產後正氣虛弱,腠理不密,風寒之邪乘襲肺衛,致肺氣不得宣降,引發喘促。臨床表現多為喘急氣粗、胸悶咳嗽、痰稀色白,或兼寒熱頭痛,苔薄白,脈浮緊。此類屬外感實喘,與《景岳全書》所述「邪實有餘」之證相合。
中醫辨治要點
- 虛喘:當以益氣固脫為主,方用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加黃耆、山茱萸等,急固其氣;若兼腎不納氣,可佐都氣丸(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)以攝納下元。
- 實喘:治宜疏風散寒、宣肺平喘,方選參蘇飲或三拗湯加減,若痰濕壅盛,可輔以二陳湯化痰降逆。
相關典籍補充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產後血脫,氣無所歸,奔逆為喘」,強調血氣互根之關係;《醫宗金鑒》則分虛實論治,虛者補之,實者散之,並提醒需細辨是否兼夾瘀血阻絡(如惡露不下致氣血壅滯),方可全面調理。此症涉及氣血、肺腎及外感等多重因素,臨床須審證求因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