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風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產後風痙,又稱「產後發痙」,屬產後急症範疇,為中醫婦科常見危重病證之一。其臨床特徵為產後突發項背強直、四肢抽搐,甚則牙關緊閉、角弓反張,與西醫學「產後破傷風」或「子癇」等病症有相似之處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生產時氣血驟虛,腠理不密,風邪乘虛侵入經絡;或產後亡血傷津,筋脈失養,肝風內動所致。《金匱要略》有云:「新產血虛,多汗出,喜中風,故令病痙。」其病機關鍵在於 風邪外襲陰血內虧 交互為病,可分為 虛證實證 兩類:

  1. 虛證

    • 氣血兩虛:因產時失血過多,肝血不足,筋脈失濡,虛風內動。證見頸項強直、面色蒼白或萎黃、四肢抽搐微弱、脈虛細;若氣血暴脫,則見肢體僵直冰冷、兩手鬆散、氣短汗出、口張目開,脈浮大而虛(此屬「脫證」危候)。
    • 陰虛風動:產後津液虧耗,肝腎陰虛,水不涵木,風陽上擾。可兼見低熱顴紅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  2. 實證

    • 風邪外襲:產後護理不當,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侵入太陽經脈,營衛不和。初起可有惡寒發熱、頭痛身痛等表證,繼而項背強急、牙關緊閉,脈浮弦。
    • 熱極生風:若素體陽盛,或產後瘀血化熱,燔灼肝經,則見高熱煩渴、面赤神昏、雙手握固、便秘溲赤,脈弦數。

辨證與治法

中醫治療以 熄風解痙 為大法,結合虛實辨證:

  • 虛證:宜 益氣養血、柔肝熄風,方選 三甲復脈湯(兼陰虛者)或 十全大補湯(氣血雙補);若氣隨血脫,急用 獨參湯參附湯 回陽固脫。
  • 實證
    • 風邪束表:治以 祛風解表、和營通絡,方如 葛根湯栝蔞桂枝湯
    • 肝熱動風:當 清熱平肝、熄風鎮痙,選用 羚角鉤藤湯 加減;若兼腑實,可配合 大承氣湯 瀉熱通便。

古籍記載
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產後中風,口噤不開,背強而直,身反折,名曰痙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:「產後痙病,由血虛外風襲之,宜辨其表裏虛實。」歷代醫家多重視 標本兼治,外祛風邪,內調氣血,以恢復經脈濡潤為要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產後子癇:多與妊娠高血壓相關,發病急驟,伴頭痛嘔吐,屬「肝陽上亢」證候。
  • 破傷風:有外傷史,苦笑面容,痙攣由局部擴散至全身,須結合西醫急救。

本症預後與辨治及時與否密切相關,傳統中醫通過分型論治,兼具調血、祛風、清熱等法,體現「治病求本」之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