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死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死胎,又稱「胎死腹中」,指胎兒於妊娠期間或臨產前於母體子宮內死亡。此症在中醫古籍中早有記載,並歸屬於「胎病」範疇。其成因複雜,多與母體氣血失調、外感內傷及胎元本弱等因素相關。以下詳述中醫對死胎之認識與病機分析: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胎兒賴母體氣血以養,若母體氣血失和,或受外邪侵襲,皆可影響胎元,甚至導致胎死腹中。具體病因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外傷損胎:
孕婦不慎跌仆或受外力衝擊,損傷衝任二脈,致氣血逆亂,胎元受損。如《醫宗金鑑》提及:「跌仆傷胎,血瘀胞中,胎失所養。」 - 熱毒傷胎:
母體感受溫熱病邪(如高熱、疫毒),熱邪內熾,灼傷陰血,胎受熱迫而亡。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云:「妊娠熱病,毒氣侵胎,胎萎不長。」 - 氣血虛衰:
孕婦素體虛弱,或久病耗傷氣血,衝任不充,胎失濡養而枯萎。此類常見於母體脾胃虛弱、腎精不足者,如《景岳全書》所述:「胎氣本弱,血竭而胎死。」 - 臍帶纏繞:
胎動過頻或胎位不正,致臍帶纏縛頸項,氣血阻絕,胎兒窒礙而殞。古稱「絞腸產」,屬產科急症。 - 氣滯血瘀:
情志鬱結或寒凝胞宮,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內停,胎元失於溫煦濡養,久而壞死。如《婦科玉尺》提到:「血瘀胞絡,胎死不下。」
辨證特徵
中醫診斷死胎,除參考西醫之超音波檢測,尚須結合以下體徵與脈象:
- 妊娠徵象消失:如胎動停止、腹部不再增大,甚或縮小。
- 舌脈表現:舌色暗紫或有瘀斑,脈沉澀或結代,提示氣滯血瘀;若舌淡無華、脈細弱,則屬氣血虛衰。
- 分泌物異常:陰道流出暗赤分泌物,或如污水,帶腐臭味,古稱「腐胎下漏」。
中醫古籍論述
古代醫家對死胎之記載甚詳:
- 《諸病源候論》稱「胎死腹中」,並分述其因:「或母病氣血虛,或觸犯禁忌,或胎氣薄弱。」
- 《傅青主女科》強調瘀血為關鍵,治則需「化瘀下行」,方如脫花煎。
- 《張氏醫通》指出:「死胎滯留,多因產母元氣不下,瘀濁內阻。」
與「胎死不下」之區別
「胎死不下」專指胎兒死後未能自然娩出,多因產力不足、氣血虛弱或瘀阻胞宮所致。其病機較單純死胎更強調「滯留」之病理,治療以活血催胎為要。
中醫對死胎之辨治,首重辨明虛實寒熱,虛者補氣血,實者化瘀滯,臨證需考量母體體質與病因,靈活施治。此症自古視為婦科重症,涉及產科與內科多重機轉,足見中醫對妊娠病理之深刻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