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色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色帶,又稱「雜色帶下」,為中醫婦科病症名詞,指婦女陰道流出多種顏色混雜(常見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五色相兼)、質地異常且氣味腥臭的分泌物。此病症最早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歸屬「帶下病」範疇,屬危重症候之一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五色帶形成關鍵在於「濕熱瘀毒交結」:

  1. 濕熱下注:因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鬱久化熱;或肝經濕熱下注,蘊結任帶二脈。
  2. 瘀毒內蘊:濕熱久稽,阻滯氣血成瘀;或房事不潔、分娩損傷,外邪侵襲胞宮,瘀熱釀毒。
  3. 臟腑虛損:腎氣虧虛或正氣不足,致使濕毒乘虛內陷,腐敗血肉而成雜色穢液。

證候特徵

  • 顏色:分泌物混見青(如豆汁)、黃(如黃膿)、赤(夾血絲)、白(如米泔)、黑(如衃血)等色
  • 質地:或稠黏如膿,或清稀如水,常夾敗絮狀組織
  • 氣味:惡臭難聞,甚則屍臭味
  • 兼症:多伴小腹刺痛、腰骶痠墜、形體消瘦、面色晦暗、舌紫暗苔黃膩、脈弦澀等

病理關聯
古籍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五色帶下,此是臟腑敗壞之兆。」提示其與胞宮惡疾相關。中醫理論中,五色對應五臟:

  • 青屬肝,主鬱熱化火
  • 黃屬脾,主濕濁困阻
  • 赤屬心,主血分熱毒
  • 白屬肺,主氣虛不固
  • 黑屬腎,主真陰耗竭
    五色俱現反映多臟器功能失調,胞宮絡脈敗腐,常見於「癥瘕」(如宮頸巖、胞宮積瘀)等重症。

鑑別要點
需與一般帶下病區分:

  • 單色帶下:如黃帶(濕熱)、白帶(脾虛)僅見一色,氣味較輕
  • 赤白帶:僅紅白相雜,多屬肝經濕熱或陰虛夾濕
  • 五色帶:必見三色以上混雜,質味異常,病程較久

治法探討
傳統中醫針對此證主張「急則治標」,以清熱解毒、化瘀排膿為先,後期需調補肝腎。經典方劑如:

  • 五味消毒飲失笑散:清熱毒、化瘀滯
  • 樗皮丸(《醫林改錯》):燥濕止帶兼消癥
  • 托裏透膿湯:針對氣血虛弱兼瘀毒者

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傅青主等均強調,五色帶若遷延不癒,可致「真元耗竭,經脈空虛」,最終形成「虛勞夾瘀」之頑疾。其病機演變體現中醫「久病入絡」、「怪病多痰瘀」的理論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