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行便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經行便血是指婦女在經期或經前出現大便出血,經後即癒,周期性發作者。其它與月經周期無關的大便下血,不屬本症討論範圍。

【常見證候】

胃腸鬱熱經行便血:經前或經期大便下血,色深紅或鮮紅。或面赤唇乾,咽燥口苦。經來量少,色紫紅,質粘稠,甚或經閉不行。大便乾,小便黃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

脾失統攝經行便血:經期大便下血,血色暗淡,肢倦神疲,少氣懶言,面色無華,心悸少寐,或食少便溏傭,四肢欠溫。經行提前而量多,經色暗淡。舌淡白或有齒痕,脈細緩無力。

【鑒別分析】

胃腸鬱熱經行便血:證屬實熱,多因嗜食辛辣炙煿,燥血動火之物,熱鬱陽明,損傷腸絡,致成便血。沖為血海,隸於陽明。月經將潮之際,胞中氣血俱盛,遂引動腸中伏熱,迫血下行,故便血多發生在經前一二日;血為熱灼,故便血與經血皆呈紫紅粘稠之狀;血失於後陰,故經行量少,甚則閉止;陽明鬱熱內盛,故有面赤、口燥,便乾溲赤,舌紅苔黃,脈象滑數之兼症。治當清熱涼血,調經止血,方用約營煎。

脾失統攝經行便血:屬虛寒證。多由久患便血,中氣受損而致。亦有因飲食勞倦,七情內傷諸因素,損傷中氣而致者。氣為血帥,氣虛則無力統攝血行,再值月經來潮,氣隨血泄,胃腸之氣益虛,陰血失守,因而便血,故本症多發生在月經來潮之後,且血色暗淡而量多。并兼見肢倦神疲,心悸少氣,食少便溏,舌淡脈虛等脾虛氣弱之症。治當以補氣攝血為法,選用歸脾湯或黃土湯。

【文獻別錄】

《傅青主女科.調經》:"婦人有行經之前一日大便先出血者,人以為血崩之症,誰知是經流於大腸乎!夫大腸與行經之路,各有分別,何以能入乎其中?不知胞胎之系,上通心而下通腎,心腎不交,則胞胎之血,兩無所歸,而心腎二經之氣,不來照攝,聽其自便,所以血不走小腸而走大腸也。…必大補其心與腎,使心腎之氣交,而胞胎之氣自不散,則大腸之血自不妄行,而絕自順矣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