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不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不乳」詳解

病名定義

「不乳」乃中醫兒科專有名詞,專指新生兒出生逾十二時辰(二十四小時)後,非因口舌疾患而不能吮乳之病候。此證與現代醫學「新生兒拒乳」概念相通,然中醫根據其臨床表現與發病機理,形成獨特辨證體系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理論認為,胎兒於母腹中本不經口進食,初生後需適應吮乳之新機。《幼科發揮》有云:「小兒初生,穀氣未動,胃氣未行。」不乳之發,多責之於:

  • 胎元稟賦不足
  • 產程損傷正氣
  • 穢濁內停胃腸
  • 寒邪直中臟腑

《保嬰撮要》指出:「初生兒不乳,有因腹中惡血未下者,有因胃寒氣逆者,有因元陽虛弱者。」正合三大證型之要。

辨證分型

實證不乳(穢熱鬱結證)

臨床特徵

  • 腹部脹滿拒按
  • 大便不通或胎糞排出不暢
  • 嘔吐物帶酸腐味
  • 啼哭聲高亢頻作
  • 面赤口氣熱
  • 舌苔厚膩或微黃

病機分析

此證多因母體孕期過食辛熱,胎毒內蘊;或產時吞入羊水穢濁,鬱而化熱。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言:「小兒初生,惡血入腹,令兒心腹滿悶,短氣促急,故不能乳。」穢熱膠結胃腸,氣機壅滯,故見腹脹便秘;熱擾神明則煩躁不寧。

寒證不乳(腸胃虛冷證)

臨床特徵

  • 面色青白無華
  • 唇舌淡白無澤
  • 口泛清稀白沫
  • 哭聲低弱綿長
  • 四肢欠溫甚則厥冷
  • 大便溏薄色青
  • 指紋淡紅隱隱

病機分析

多緣產時感寒,或母體素稟陽虛,寒氣內侵。《嬰童百問》云:「兒生三日內不乳,此為客風所傷。」寒邪客於中焦,陽氣不展,運化失職,故口吐白沫、四肢不溫;寒性收引,經脈拘急,吮吸之力失司。

虛證不乳(元氣怯弱證)

臨床特徵

  • 形體羸弱
  • 肌膚鬆軟無彈性
  • 呼吸淺弱不繼
  • 哭聲細弱似嚶
  • 手足厥冷不溫
  • 唇甲淡白無華
  • 指紋淡隱不顯

病機分析

常見於早產、難產或胎怯之兒。《活幼心書》謂:「胎怯者,稟受不足也。」先天腎元虧虛,後天脾氣未充,五軟五遲之兆初現。元神匱乏則吮吸反射未健,宗氣不足故呼吸微弱。

鑑別要點

三證鑑別首重四診合參:

  • 望診:實證面赤、寒證面青、虛證面白
  • 聞診:實證哭聲洪亮、寒證嗚咽綿長、虛證聲微似斷
  • 問診(向產母或醫護詢問):產程情況、胎糞排泄與否
  • 切診:實證腹硬拒按、寒證腹軟喜溫、虛證肌肉弛緩

《幼幼集成》特別強調:「凡兒初生不乳,當察其有無形症。若面色如常,第不能乳,宜以通竅為主;若有他症相兼,須辨寒熱虛實。」此言誠為臨證綱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