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臟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臟寒,又稱臟虛寒,是指臟腑虛寒,功能失調的病理狀態。臟寒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• 先天稟賦不足。
  • 後天失於調養。
  • 感受寒邪。
  • 過食生冷。
  • 房事不節。
  • 勞倦過度等。

臟寒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畏寒肢冷:由於臟腑虛寒,陽氣不足,無法溫煦全身,患者常感到畏寒肢冷,尤其是四肢末端更為明顯。
  2. 腹痛腹瀉:由於臟寒導致脾胃虛寒,運化失常,患者常出現腹痛腹瀉。腹痛多為隱隱作痛,喜溫喜按;腹瀉為清稀水樣便或帶有白色粘液。
  3. 食慾不振:臟寒導致脾胃虛寒,運化失常,患者常出現食慾不振。患者往往吃不下飯,吃了以後也不消化,甚至會出現嘔吐、腹脹等症狀。
  4. 大便溏薄:臟寒導致脾胃虛寒,運化失常,患者常出現大便溏薄。大便多為稀薄、不成形,或帶有粘液。
  5. 小便清長:臟寒導致脾胃虛寒,運化失常,患者常出現小便清長。小便多為清長、透明,或顏色淡白。
  6. 舌淡苔白:臟寒導致脾胃虛寒,運化失常,患者的舌質多為淡白,舌苔多為白色。
  7. 脈沉細弱:臟寒導致脾胃虛寒,運化失常,患者的脈象多為沉細弱。

臟寒的治療以溫補脾胃為主,可選用附子、乾薑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藥物。在治療過程中,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
以下是《醫學入門》中關於臟寒的論述:

「臟寒者,臟腑虛寒,陽氣不足,不能溫煦全身,故見畏寒肢冷,腹痛腹瀉,食慾不振,大便溏薄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,脈沉細弱。」

「治法宜溫補脾胃,可用附子、乾薑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藥物。」

「注意事項:在治療過程中,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