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臟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臟寒

臟寒為中醫病證名,主要指嬰兒出生後百日內,因寒邪內侵或脾胃虛弱所致之寒證,臨床以手足逆冷、腹瀉清水、夜啼不安等為主要表現。此證多因產時調護不當,或脾胃陽氣不足,寒氣內蘊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寒直中:生產時受外界寒冷之氣侵襲,或臍帶包紮不密,寒邪由臍部內犯臟腑。
  2. 脾胃虛寒:嬰兒先天脾胃陽氣不足,運化失職,無法溫煦四肢,導致寒從內生,或飲食不節(如乳食過冷)進一步損傷脾陽。
  3. 陽氣不布:寒凝經脈,氣血運行不暢,陽氣不能達於四末,故見手足冰冷、面色青白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手足逆冷:四肢末端冰冷,甚至肘膝不溫。
  • 面色異常:唇色微青,額上冷汗,精神萎靡。
  • 消化症狀:拒食嘔乳、腹脹腸鳴,泄瀉呈清水狀或夾未消化乳塊。
  • 夜啼不安:因腹中冷痛,夜間哭鬧不止,得溫稍緩。

中醫辨證與相關理論

臟寒屬「裡寒證」範疇,與《諸病源候論》中「嬰兒臍風」及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所述「脾胃虛冷」相關,其病位主要在脾與小腸。

  • 寒傷脾陽:脾主運化,寒邪困脾則水穀不化,故見泄瀉、腹痛。
  • 寒滯肝脈:部分患兒因寒凝肝經,可伴發夜驚、啼哭不休。
  • 陽虛內寒:若久病未癒,可能發展為「脾腎陽虛」,出現更明顯的畏寒、水腫等症。

治法與方藥(略提核心方向)

中醫治療以溫中散寒、健脾益氣為主,如理中湯、附子理中丸等加減,外用暖臍膏敷貼亦有助祛寒。若寒邪夾濕,可佐以燥濕之品如蒼朮、茯苓;若陽氣久虛,則需溫補腎陽,酌加肉桂、補骨脂等藥。

臟寒之證,關鍵在於早期調理,避免寒邪深伏或久病損及元陽。其辨證需結合患兒體質與病程,區分純寒或寒熱錯雜等複雜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