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疳

熱疳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屬「疳證」範疇,多因小兒夏季斷乳後調護失當,或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所致。其病機核心為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繼而化熱生疳,形成虛中夾實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受損:小兒脾常不足,若夏季斷乳時驟改飲食,或恣食生冷肥甘,易使脾胃氣機壅滯,水穀不化,久而積滯成熱。
  2. 津液耗傷:暑熱之氣外襲,內與脾胃積熱相合,灼傷陰津,導致「陽明燥熱」與「太陰虛濕」並見的病理狀態。
  3. 氣血生化不足:脾胃虛弱則氣血乏源,肌膚失養,故見形體消瘦;中焦氣滯則腹脹,升降失司而泄瀉。

主要症狀

  • 形體症候:肌肉消瘦、腹部膨脹(疳積「疳脹」之象)、面色萎黃或顴紅。
  • 熱象表現:手足心灼熱(陰虛內熱)、煩躁口渴、食欲異常(「胃熱則消穀善饑」或「脾虛則嗜異食」)。
  • 二便異常:大便溏瀉,糞色淡黃或夾未消化食物殘渣(「完穀不化」),或見肛門紅腫(濕熱下注)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紅、苔黃膩或剝落,脈細數或滑數。

證型辨析

熱疳常與其他疳證夾雜,臨床須辨明主次:

  • 兼濕濁:若瀉下黏臭、苔厚膩,屬「濕熱疳」;
  • 兼陰虛:若見盜汗、舌紅少苔,則偏「疳熱傷陰」;
  • 兼氣虛:若神疲乏力、瀉下清稀,多為「脾虛疳瀉」。

中醫治法

  1. 清熱消疳:選用黃連、胡黃連、連翹等清脾胃伏熱;
  2. 健脾化積:茯苓、白朮、陳皮等健脾滲濕;焦山楂、神麴消食導滯;
  3. 養陰和營:兼陰傷者加烏梅、麥冬、生地等酸甘化陰;
  4. 外治輔助:可配合推拿(如運八卦、揉板門)或穴位貼敷(中脘、足三里)以調和脾胃。

熱疳之證,貴在調理脾胃樞機,需根據患兒體質靈活運用清熱、健脾、養陰等法,使中焦氣機得復,則疳熱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