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驚
胎驚,又稱「胎癎」,為新生兒驚風證候之一,與「臍風」(破傷風)無關。此證源自母體孕期失養,或因情志內傷、飲食不節,導致胎元受擾,風動痰擾而發。《幼科發揮》提及:「胎驚者,因妊母調攝乖常,驚動胎氣所致。」其病機多與肝風內動、痰熱蘊結相關,屬中醫「驚風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母體因素:孕婦過食辛辣厚味,濕熱內蘊,或情志抑鬱,氣機不暢,致使胎火偏亢,擾動胎神。
- 胎元失養:若母體氣血虛弱,胎兒稟賦不足,肝腎陰虧,筋脈失濡,易生虛風內動。
- 痰熱擾神:胎兒痰濁內蘊,加之出生後外邪引動,痰熱上蒙清竅,引發驚搐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突發驚厥,神識昏蒙,面色青紫,手足抽搐,目睛上視,牙關緊閉。
- 發作特點:呈陣發性,發作後如常,無發熱或外傷史,與外感驚風有別。
- 伴隨症:或見喉中痰鳴,啼哭不安,寐中易驚,指紋青紫(小兒診法)。
證型辨析
- 肝風內動型:抽搐頻繁,哭聲尖銳,舌紅苔薄黃,脈弦數。
- 痰熱壅盛型:昏迷痰鳴,呼吸氣粗,舌苔黃膩,指紋紫滯。
- 脾虛肝旺型:抽搐無力,面色蒼白,間歇期精神萎靡,舌淡脈細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法以平肝息風、化痰開竅為主,依證型選方:
- 肝風熾盛:用鉤藤飲加減(鉤藤、天麻、羚羊角)。
- 痰熱擾神:黃連溫膽湯合抱龍丸(陳皮、半夏、膽南星)。
- 脾虛風動:緩肝理脾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神、白芍)。
古籍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強調:「急驚屬陽,病在肝心,當涼瀉;慢驚屬陰,病在脾腎,宜溫補。」胎驚雖似急驚,然其本在胎元,需標本兼治,調理母體遺留之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