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驚厥
驚厥為中醫病證名,又稱「驚風」或「搐搦」,指因外邪、內傷或情志驟變等因素,導致氣血逆亂、肝風內動,引發突然昏僕、四肢抽搐、意識不清等證候。其發作急驟,多見於小兒,成人亦可因體虛或情志過極而發,屬中醫「厥證」「痙病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驚厥與肝、心、腎三臟關係密切,關鍵病機為風、火、痰、虛相兼為患:
- 外風引動:風邪入侵,尤以小兒臟腑嬌嫩,易從陽化熱,熱極生風。
- 肝陽上亢:情志鬱怒,肝鬱化火,陽亢動風,上擾心神。
- 痰熱壅盛:痰濁內生,鬱久化熱,痰火上蒙清竅,阻滯經絡。
- 氣血虧虛:久病體弱,氣血不足,筋脈失養,虛風內動。
證候分類
- 急驚風(實證)
- 熱極生風:高熱煩躁、神昏譫語、頸項強直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痰熱動風:喉間痰鳴、面赤氣粗,抽搐時作,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慢驚風(虛證)
- 脾虛肝亢:形瘦神疲、手足蠕動,時發搐搦,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
- 陰虛風動:低熱盜汗、肢體拘急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中醫治法
- 急驚風以清熱熄風、豁痰開竅為主,常用方如羚角鉤藤湯或紫雪丹。若痰壅氣逆,可予安宮牛黃丸以涼開醒神。
- 慢驚風以滋陰潛陽、柔肝熄風為要,方選大定風珠或阿膠雞子黃湯;若脾虛為本,則以六君子湯健脾扶土抑木。
相關理論延伸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云:「急驚屬陽,慢驚屬陰」,強調驚厥須辨虛實陰陽。清代《溫病條辨》進一步闡明「熱深厥深」之理,指出驚厥與溫病傳變中「熱陷心包」相關,治法重視透熱轉氣。
驚厥一證,雖表現峻急,然中醫辨證首重標本根源,或清或補,總以調和臟腑氣血、平息內風為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