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內釣
內釣為中醫兒科病症之一,多見於嬰幼兒,主要因胎寒或脾胃虛寒所致。此症名見於明代醫家陳治所著《幼幼近編》,其特徵為小兒腰背屈曲、腹痛啼哭不休,並伴有唇色青黑、陰囊腫脹等症狀,屬「胎寒證」或「寒客肝脈」之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胎寒先天不足:孕母素體虛寒,或妊娠期間過食生冷,導致胎兒稟受寒邪,陽氣不展,出生後寒凝經絡,引發筋脈拘急。
- 脾胃虛寒後天失養:小兒脾胃薄弱,若乳食不節或外感寒邪,中焦陽氣受損,寒濕內停,氣血運行不暢,遂見腹痛、囊腫等症。
- 寒滯肝經:足厥陰肝經循行繞陰器,寒邪凝滯肝脈,氣血阻滯,故見囊腫、唇黑(青黑色為寒凝血瘀之象)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腰背反張屈曲如鉤(類似「角弓反張」但較輕)、陣發性腹痛啼哭、面色青白。
- 次症:唇口青黑、陰囊腫硬冰冷(與「疝氣」寒疝型相似但病因有異)、手足不溫、大便溏薄。
- 舌脈:舌淡苔白滑,指紋青紫滯澀,脈沉緊或遲。
中醫辨證與治法
內釣屬「裏寒證」,治療以溫陽散寒、理氣止痛為原則,並分型論治:
- 胎寒型:多用溫胎散寒法,方選《醫宗金鑑》當歸散(當歸、肉桂、吳茱萸)加減,以暖肝溫腎。
- 脾胃虛寒型:宜健脾溫中,方用理中湯合勻氣散(陳皮、木香),佐以茯苓、砂仁化濕。
- 寒客肝脈型:當暖肝通絡,選天台烏藥散加減,配小茴香、荔枝核散結止痛。
古籍論述補充
《幼科發揮》提到:「內釣者,寒氣自內而生」,強調此症內寒為本;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指出,小兒「足厥陰受寒」,可致「少腹急痛,囊縮噯冷」,與內釣病機相通。歷代醫家多從肝脾二臟論治,兼顧溫通與調氣。
此症與「外釣」(外感寒邪致筋急)有別,亦不同於驚風之抽搐,需詳辨病因及經絡所屬,方得施治精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