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旦考釋與中醫臨床應用探微
一、詞源與經典溯源
「陽旦」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》,原指「陽旦湯」所主之證。漢代張仲景所載陽旦湯,實為桂枝湯(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之異名,專治產後外感風邪所致之太陽表虛證,症見發熱、汗出、惡風、脈浮緩。其命名取義於「春日初陽」之象,喻方劑如晨陽溫煦,能扶正解表而不傷陰血。
二、唐宋醫家衍變
唐代醫家對陽旦湯另有發揮:
- 孫思邈《千金方》載「陽旦湯」於桂枝湯基礎上增黃芩一味,形成「桂枝湯加黃芩」結構,主治太陽表虛兼陰虛內熱之證,可見微惡寒、心煩、小便頻數、腳攣急等症。黃芩性寒,清泄裏熱,與桂枝湯表裏同治,適用於素體陰虛而復感風邪者。
- 王燾《外台秘要》承襲此方,並進一步區分「大陽旦湯」(即桂枝湯加人參、黃芩)與「小陽旦湯」(桂枝湯原方),強調整方隨證加減之理。
三、中醫理論解析
- 病機與證候
- 太陽表虛證:營衛不和,腠理不固,風邪乘虛而入,以汗出、惡風、脈浮緩為特徵。
- 兼夾內熱:若患者素體陰虛或產後血虛,易化熱生煩,形成「表寒裏熱」之複雜病機,此時桂枝湯加黃芩可標本兼顧。
-
組方奧義
- 桂枝湯:桂枝辛溫解肌,芍藥酸斂和營,生薑助衛發汗,大棗、甘草益氣和中,共奏調和營衛之效。
- 加黃芩:苦寒清熱,針對裏熱心煩,與桂枝形成「寒溫並用」格局,符合「火鬱發之」治療思路。
四、後世爭議與臨床拓展
-
名實之辨
《金匱》陽旦湯與唐宋版本差異,反映中醫「同方異名」與「異病同治」特點。後世有醫家認為《金匱》陽旦湯專指桂枝湯,而唐宋方為變方,須依具體病機選用。 -
現代應用
- 產後感冒:遵《金匱》原方,以桂枝湯調和營衛,避免過汗傷陰。
- 體虛外感化熱:參考《千金方》加黃芩法,如慢性支氣炎、更年期外感等見表虛裏熱者。
五、相關名方對照
- 陰旦湯(載於《千金方》):以桂枝湯加黃芩、生地,強化清熱養陰之力,與陽旦湯形成「陰陽對舉」配伍思維。
- 黃芩湯:獨用黃芩配芍藥,專清少陽裏熱,與陽旦湯之表裏雙解有別。
結語
陽旦湯演變歷程,體現中醫學「傳承」與「創新」並行之特色。臨床運用當審證求因,明辨表裏虛實,方得仲景心法真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