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兩脅拘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兩脅拘急之中醫詳解
「兩脅拘急」為中醫專有名詞,指兩側脅肋部出現牽引拘緊、不舒適之感,其病機與經絡循行、氣血運行失調密切相關,屬「脅痛」範疇之一。中醫認為,脅肋為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,故此症多與肝膽功能失調、水飲內停或氣機鬱滯有關。
病因病機
- 肝氣鬱結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情志不遂、憂思惱怒,易致肝氣鬱滯,經絡不通,氣血運行受阻,表現為兩脅拘急、脹痛,兼見胸悶、善太息,脈弦。 - 水飲聚結
痰飲內停,阻滯脅下,常見於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懸飲」之證。水飲結於脅肋,阻遏氣機,可引致兩脅拘急不舒,伴咳唾引痛,舌苔白滑,脈沉弦。 - 血瘀阻絡
氣滯日久,血行不暢,或外傷挫閃,致瘀血內停脅下,症見脅部刺痛、固定拒按,夜間加重,舌質紫黯或有瘀斑。 - 肝陰不足
肝血虧虛,經脈失養,亦可見脅部隱隱拘急,伴眩暈目澀,咽乾心煩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證型辨治要點
- 肝氣鬱結證:治宜疏肝解鬱,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,酌加香附、青皮。
- 懸飲內停證:當攻逐水飲,藥用十棗湯或葶藶大棗瀉肺湯,然須辨體質虛實。
- 瘀血阻絡證:宜活血化瘀通絡,以身痛逐瘀湯或復元活血湯為主方。
- 肝陰虧虛證:需滋陰柔肝,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可緩解經脈拘急。
經絡與臟腑關聯
脅肋部為肝膽經分野,亦與三焦經相涉。若少陽樞機不利,可見寒熱往來、脅滿口苦;厥陰肝經寒凝,則見脅痛牽引少腹。針灸治療常取期門、章門、支溝、陽陵泉等穴,以疏利肝膽氣機。
此症臨床須四診合參,辨析氣血水飲之偏重,方能對證施治。古籍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邪在肝,則兩脅中痛」,《傷寒論》亦載少陽病「脅下硬滿」之證,皆為重要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