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潰癃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潰癃疝

定義
潰癃疝為中醫病名,屬疝病之一,指腹腔內形成包裹性化膿性炎症腫塊,膿血積聚於腸胃之外,臨床常伴隨小便不通之證候。此病名見於明代王肯堂《證治準繩》,描述為「腹中裹大膿血,在腸胃之外」,強調其病位與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蘊結:外感濕熱邪氣,或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下注腹中,腐肉成膿。
  2. 氣滯血瘀: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導致血行瘀阻,久則化熱成毒,腐蝕血肉為膿。
  3. 正虛邪戀:素體氣虛,或久病耗傷正氣,濕熱毒邪乘虛內聚,纏綿難消,形成包裹性膿腫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證:腹部脹滿疼痛,觸之有堅硬腫塊,局部灼熱拒按,或見皮膚紅腫,日久破潰流膿。
  • 兼證:小便不通或淋瀝不暢(癃閉),發熱口渴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或弦數。

辨證要點

  1. 膿血積聚:腹痛固定,腫塊質硬,病程遷延者多為膿成。
  2. 濕熱下注:小便不利與腹部症狀並見,舌苔黃膩,脈象濡數。
  3. 虛實夾雜:若見神疲乏力、膿液清稀,則屬氣血兩虛,餘毒未清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膿未成:清熱解毒、利濕化瘀,方用大黃牡丹湯五味消毒飲加減。
  • 膿已成:托毒排膿、消腫散結,方選透膿散薏苡附子敗醬散
  • 小便不通:佐以通淋利尿,如八正散滋腎通關丸

古籍記載
《證治準繩》指出此病「非外疝之比」,需與腸癰(闌尾炎)等鑑別,強調其內生膿血的特質。另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潰疝」多因「熱毒內攻」,與外科癰疽病機相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