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疳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疳疝之中醫論述
定義與範疇
疳疝為中醫外科與疝病門中常見病證,其名初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後世醫家如張子和《儒門事親》、李中梓《醫宗必讀》等皆有闡發。此證以陰囊腫大、疼痛或硬結麻木為主要表現,亦可泛指引發外生殖器潰膿之病症。其病機多與肝經濕熱、氣血瘀滯相關,臨床常與「胕疝」「血疝」等病名互參。
病因病機
- 肝經濕熱下注:足厥陰肝經循陰器,若因情志鬱結或飲食不節,濕熱蘊結肝經,下注陰器,則見腫痛潰膿。
- 氣血瘀阻:多因外力損傷或久病入絡,致使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內結,發為硬腫麻木。《醫宗必讀》所謂「血疝」,即指此類瘀血凝聚之證。
- 脾胃濕毒流注:陽明主筋,若脾胃運化失司,濕毒沿經下注陰器,可致潰瘍流膿,巢元方稱「胕疝」,實為陽明筋病夾膿血之候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陰囊單側或雙側腫脹,觸之堅硬如石,或見皮膚紅熱,甚則破潰流膿。疼痛性質可呈刺痛(瘀血)、灼痛(濕熱)或木痛(痰瘀交阻)。
- 全身兼證:濕熱證者多伴口苦、尿赤;瘀血證者可見舌暗紫、脈澀;若久病氣虛,則見膿水清稀、瘡口難斂。
古籍論述
- 《諸病源候論》:提出「胕疝」屬陽明病,其狀「腹中膿血橫流」,與後世「疳疝」膿潰之候相類。
- 《儒門事親》:張子和列「血疝」為七疝之一,描述「其狀如黃瓜,在少腹兩旁」,強調瘀血結聚之病機。
- 《醫宗必讀》:李中梓明言疳疝即「血疝」,並與巢氏「胕疝」互釋,指出其「內有膿血」的病理特徵。
證型辨治
-
肝經濕熱證
- 治法:清瀉肝經濕熱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,外敷金黃散。
-
瘀血阻絡證
- 治法:活血散結
- 方藥:桃紅四物湯合失笑散,輔以局部溫熨。
-
正虛毒戀證
- 治法:托裡排膿
- 方藥:托裡消毒散,配合外用生肌玉紅膏。
與他疝鑑別
- 狐疝(腹股溝疝):特徵為臥則入腹,立則出囊,無膿血之變。
- 寒疝:以少腹冷痛為主,多因寒凝肝脈,無潰膿表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