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頹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頹疝
頹疝,古稱「㿗疝」,為中醫古籍記載之病證,主要指下陰或少腹部出現腫大、堅硬或脹痛之症。《素問.脈解篇》提及:「所謂頹疝膚脹者,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,故曰頹疝也。」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,將其歸納為與肝經、任脈氣血瘀阻相關之病症。
病因病機
頹疝之成因,主要責之於寒濕凝滯、氣滯血瘀,或正氣不足、下元虛冷所致。
- 寒濕下注:寒濕之邪侵襲肝經,循經下結於陰器,致使氣血凝滯,發為腫硬疼痛。
- 肝鬱氣滯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氣機阻滯於下焦,導致少腹或睪丸脹滿。
- 氣虛下陷:勞倦過度或久病體虛,中氣下陷,無力升舉,致使下腹墜脹,甚則腫物突出。
臨床表現
頹疝可表現於男性或女性,具體症狀略有差異:
- 男性:睪丸腫大堅硬,或單側或雙側,觸之重墜脹痛,甚則麻木不仁,疼痛可放射至少腹。
- 女性:少腹腫脹隆起,或伴陰部脹滿,多因胞宮氣血瘀滯或帶脈失約所致。
證型分治
歷代醫家對頹疝之辨證論治各有側重,常見證型如下:
-
寒濕蘊結
- 主證:陰囊或少腹冷痛,腫硬如石,遇寒加重,得溫稍減,舌淡苔白滑,脈沉緊。
- 治法:溫散寒濕,行氣止痛。
- 方藥:可選用《醫林改錯》之橘核丸加減,或以暖肝煎溫通經脈。
-
氣滯血瘀
- 主證:腫塊堅硬,痛如針刺,固定不移,面色晦暗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疏肝散結。
- 方藥:血府逐瘀湯合茴香橘核丸,佐以川楝子、延胡索等理氣止痛之品。
-
氣虛下陷
- 主證:陰部或少腹墜脹,疲勞後加重,倦怠乏力,舌淡苔薄,脈弱。
- 治法:補中益氣,升提舉陷。
- 方藥:補中益氣湯加減,或配合升麻、柴胡以助提舉下陷之氣。
古籍論述
《靈樞.經脈》云:「足厥陰之別……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。」指出肝經氣機逆亂與頹疝之關聯。《儒門事親》亦載:「疝氣之甚者,睪丸連小腹急痛也。」強調其疼痛特徵。此外,《類證治裁》進一步區分疝證類型,認為頹疝屬「陰疝」範疇,需辨明寒熱虛實方可施治。
針灸療法
除內服藥物外,針灸亦可調理頹疝:
- 取穴:以太衝、三陰交疏肝理氣;關元、氣海溫補下元;或局部取疝氣穴(歸來旁開一寸)以疏導經氣。
- 手法:寒證加艾灸,瘀血證可刺絡放血。
總結
頹疝作為中醫經典病名,反映古代醫家對下焦氣血運行障礙之深刻認識。其治療首重辨證,或溫通、或化瘀、或補虛,皆需緊扣病機,方能取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