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臍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臍疝(臍突)

臍疝,中醫又稱「臍突」,是一種常見於幼兒的病症,其特徵為臍部有腫塊突出,皮色光亮,按之柔軟,可隨啼哭或腹壓增加而增大,靜臥時則可能自行回納。此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失養,導致臍周筋肉薄弱,腹內氣機升降失調,氣聚成疝。

中醫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臍疝的發生與以下機制相關:

  1. 先天不足:胎兒臍部發育不全,臍環未完全閉合,或氣血虧虛,筋肉無力固攝。
  2. 後天失調:小兒脾胃虛弱,中氣下陷,或久咳、啼哭過度,致使腹壓增高,迫使腸內容物或腹內脂膜突出臍部。
  3. 氣機鬱滯:肝氣不舒,氣行不暢,或濕濁內停,阻滯經絡,使臍部氣血運行受阻,久而形成疝脹。

臨床表現

臍疝患者可見臍部突出圓形或半球形腫物,大小不一,表面光滑,觸之柔軟,無明顯疼痛。啼哭、咳嗽或站立時腫物增大;安靜平臥時,部分可自行縮回腹腔。嚴重者或病程較長者,可能伴見腹脹、食慾不振等脾虛氣滯之症。

中醫辨證與治療

中醫治療臍疝,首重辨證論治,常見證型如下:

  1. 氣虛下陷證

    • 主症:臍部腫物突出,面色萎黃,體倦乏力,食少便溏。
    • 治則:補中益氣,升提固攝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補中益氣湯加減,可酌加升麻、柴胡以助升舉。
  2. 肝鬱氣滯證

    • 主症:臍疝隨情緒波動而加重,伴脅脹、噯氣。
    • 治則:疏肝理氣,調和脾胃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,以疏肝健脾。
  3. 寒濕凝滯證

    • 主症:臍部腫物發涼,遇寒加重,舌淡苔白膩。
    • 治則:溫化寒濕,行氣散結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暖肝煎加減,可佐以吳茱萸、小茴香等溫通之品。

外治法與調護

除內服藥物外,中醫亦注重外治,如以艾灸神闕、氣海等穴,溫通經脈,助氣血運行。傳統亦有用布帶加壓固定臍部,輔助回納。古方記載,可配伍行氣散結之外敷藥物,如茴香、橘核研末調敷,以助消散。

臍疝之治療,當結合患者體質與病機,標本兼顧,以期氣血調和,筋肉得固,疝氣自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