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不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不育在中醫學中指男子因先天或後天因素導致生殖功能障礙,臨床表現為無生育能力。此症與腎臟、精室及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屬「無子」「絕嗣」等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先天稟賦不足: 《靈樞·五音五味》提及「天宦者,稟賦不全」,指先天腎精虧虛、沖任二脈失養,致外腎(睾丸)發育不良或精竅閉塞。此類患者多伴隨第二性徵不明顯、精液清冷如水等證。
- 後天失調致病:
- 腎氣虛損:房勞過度、早婚耗精,或久病及腎,致命門火衰。症見精液稀薄、陽事不舉,《諸病源候論》稱「精清如水,冷如冰鐵」。
- 濕熱下注: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循肝經下擾精室。《外科正宗》載「囊濕多因肝經濕熱」,可致精子畸形、死精增多,精液黏稠異臭。
- 氣滯血瘀:情志抑鬱或外傷,使肝失疏泄,氣血瘀阻精道,《醫林改錯》言「血瘀致痺,精竅如細絲」,常見射精不暢、精索靜脈曲張。
辨證分型
- 腎陽不足證:面色㿠白、腰膝酸軟、精冷滑泄,舌淡胖苔白,脈沉遲。治宜溫補命門,方用右歸丸加紫河車、鹿茸。
- 腎陰虧虛證:潮熱盜汗、精液量少稠黏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選左歸丸合五子衍宗丸滋陰填精。
- 肝鬱血瘀證:脅脹口苦、射精刺痛,舌暗有瘀斑,脈弦澀。當疏肝通絡,以血府逐瘀湯加蜈蚣、路路通。
- 濕熱蘊結證:陰囊濕癢、小便赤澀,精液黃濁,舌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利肝膽,用龍膽瀉肝湯加蒲公英、敗醬草。
古代醫籍佐證 《黃帝內經》立論「腎藏精,主生殖」,《傅青主男科》強調「子嗣關乎精氣神三寶」,《醫宗金鑒》則指出「不育當辨虛實,虛在腎脾,實在濕瘀」。歷代醫家皆重視調理奇經八脈,尤以督脈(主陽氣)与任脈(主陰精)為要。
特色診法
- 精候望診:觀察精液色澤(清白為寒,黃赤為熱)、質地(稠黏屬實,清稀屬虛),《廣嗣紀要》載「精氣形質,可察本源」。
- 脈診獨取尺部:尺脈細弱多屬腎虛,弦滑常見濕熱,沉澀主血瘀,符合《難經》「下部脈候腎命」之說。
此症治療需結合體質調理,配合針灸(如取關元、三陰交等穴)與養生導引(如《遵生八箋》所示固精功法),以恢復天癸至充、精室通利的生理狀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