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便淋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小便淋瀝是指排尿次數多而短澀,滴瀝不盡。本證有虛有實。虛證多因腎氣不固,或脾腎兩虛所致;實證多因下焦濕熱,或尿路結石所致。

《諸病源候論》曰:「小便淋瀝者,小便數而澀,滴瀝不盡也。」《景岳全書》曰:「小便淋瀝,即小便頻數,而短澀不暢,或滴瀝不盡也。」

小便淋瀝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

  1. 排尿次數增多,每小時可達數次,甚至十餘次,但每次尿量不多,常常尿後仍有尿意,有時尿後滴瀝不盡。
  2. 尿色清亮,或混濁,或有血尿。
  3. 尿道灼熱,疼痛,或有刺痛感。
  4. 腰酸背痛,下肢無力。
  5. 舌質淡紅,苔薄白,脈細弱。

小便淋瀝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腎氣不固:腎主水,開竅於二陰,若腎氣不足,則不能固攝膀胱,導致小便頻數、短澀、滴瀝不盡。
  2. 脾腎兩虛:脾主運化水液,若脾虛運化失常,則水濕內停,下注膀胱,導致小便淋瀝。腎主水,若腎虛不能蒸化水液,則水液停留膀胱,導致小便淋瀝。
  3. 下焦濕熱:下焦濕熱蘊結,可導致膀胱氣化不利,小便淋瀝。
  4. 尿路結石:尿路結石可刺激膀胱,導致小便淋瀝。

小便淋瀝的治療,應根據不同的病因,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。

  1. 腎氣不固者,可用金匱腎氣丸、六味地黃丸等滋補腎陰、固腎澀精的藥物治療。
  2. 脾腎兩虛者,可用補中益氣丸、八珍丸等健脾益氣、滋腎固精的藥物治療。
  3. 下焦濕熱者,可用龍膽瀉肝湯、五味消毒飲等清利濕熱的藥物治療。
  4. 尿路結石者,可用金錢草、海金沙等清利尿路、排石通淋的藥物治療。

小便淋瀝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注意飲食,避免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戒菸戒酒,勞逸結合。
  3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4. 定期檢查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
小便淋瀝是中醫學中常見的一種症狀,多由腎氣不固、脾腎兩虛、下焦濕熱、尿路結石等原因引起。臨床表現主要有排尿次數增多、尿色清亮或混濁、尿道灼熱、疼痛、腰酸背痛、下肢無力等。治療應根據不同的病因,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。預防主要包括注意飲食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、適當運動、定期檢查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