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便淋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便淋瀝

小便淋瀝,又稱「淋證」或「尿淋」,屬中醫辨證術語,指排尿時滴滴瀝瀝、次數頻繁且量少不暢,甚則伴有尿道澀痛的病證。其病機與臟腑功能失調及邪氣阻滯密切相關,臨床須分虛實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實證

    • 下焦濕熱:濕熱之邪蘊結膀胱,氣化不利,常見小便短赤灼熱、滴瀝澀痛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此類多因嗜食辛辣厚味,或外感濕熱所致。
    • 尿路結石(砂石淋):濕熱久蘊,煎熬尿液成石,阻塞尿路,症見排尿突然中斷、腰腹絞痛,尿中帶血,屬「五淋」之一。
  2. 虛證

    • 腎氣不固:腎氣虧虛,封藏失職,膀胱失約,症見小便頻數清長、餘瀝不盡,伴腰膝酸軟、脈沉弱,常見於年老或久病者。
    • 脾腎兩虛:脾失健運,腎陽不足,水液代謝失常,可見小便不利、神疲乏力、下肢浮腫,舌淡胖有齒痕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氣淋:肝鬱氣滯所致,小便滯澀、小腹脹滿,情緒波動時加重。
  • 勞淋:過勞誘發,小便淋瀝反覆發作,屬虛證,與脾腎虧虛相關。
  • 血淋:濕熱傷絡或陰虛火旺,症見尿血刺痛,實者血色鮮紅,虛者淡紅纏綿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通利水道、調和臟腑」為綱,實證清熱利濕、化石通淋;虛證補益脾腎、固攝下元。常用方劑如:

  • 濕熱下注:八正散、導赤散加減。
  • 砂石淋:石韋散、金錢草湯。
  • 腎氣不固:濟生腎氣丸、桑螵蛸散。
  • 脾腎陽虛:補中益氣湯合右歸丸。

小便淋瀝之證,關鍵在於分清標本虛實,結合四診,方可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分「五淋」論治,李東垣則重脾胃升降,豐富了此證的理論與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