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溲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溲數

溲數,又稱「小便頻數」,為中醫常見症候之一,指排尿次數異常增多,甚者一日可達數十次,然尿量或寡或如常。此症與腎、膀胱、三焦等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屬「小便失常」範疇,多因氣化失司、水道不利所致。

中醫病機探析

  1. 腎氣不固
    腎主水,司二便。若腎陽虛衰,氣化無權,則攝納失職,膀胱失約,症見溲數清長、夜尿頻仍,兼腰膝酸冷、舌淡苔白。此類多見於年老體虛或久病耗傷者。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腎氣虛弱,不能制水,故小便利多。」
  2. 膀胱濕熱
    濕熱蘊結下焦,膀胱氣化受阻,症見小便頻急、量少色黃,伴尿道灼熱刺痛,舌紅苔黃膩。此證常見於外感濕熱或飲食不節者。《丹溪心法》指出:「淋症皆屬濕熱,溲數而痛者尤甚。」
  3. 肺脾氣虛
    肺主通調水道,脾主運化水濕。若肺脾氣虛,水液輸布失常,下注膀胱,遂致溲數而清、倦怠乏力、食少便溏。《靈樞·口問》言:「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」
  4. 肝鬱氣滯
    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影響三焦水道通利,可見小便頻數伴少腹脹滿、情緒波動後加重。《症因脈治》載:「肝氣鬱結,則小便淋瀝。」

證型鑑別要點

  • 虛證:溲數而清長,遇寒加重,多屬腎陽虛或中氣下陷。
  • 實證:溲急量少,排尿澀痛,多屬濕熱或氣滯。
  • 日夜之別:夜間頻多者,常責之腎虛;晝日為甚者,或涉氣虛濕熱。

古籍論述選錄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水泉不止者,是膀胱不藏也。」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闡釋:「小水頻數,有虛有實……虛者宜溫補,實者當清利。」皆強調辨證需分虛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