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涇溲不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涇溲不利

涇溲不利,為中醫典籍中常見之病症描述,意指小便排泄不暢或困難,亦可泛指大小便皆不通利之狀態。此症候屬「癃閉」範疇,最早見於《內經》,如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云:「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。」後世醫家進一步闡釋其病機與證治,成為中醫辨治水液代謝異常之重要概念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涇溲不利多與三焦氣化失常、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其病位主要在膀胱與腎,涉及肺、脾、肝等臟腑。具體病機可分以下幾類:

  1. 濕熱下注:嗜食辛辣厚味或外感濕熱之邪,蘊結膀胱,阻遏水道,致小便短赤澀痛。
  2. 氣機鬱滯:情志不遂或外傷瘀阻,令肝失疏泄,氣化不利,常見小腹脹滿、排尿點滴不盡。
  3. 腎氣虧虛:久病體弱或年老腎衰,命門火衰則膀胱氣化無權,見小便頻而無力、夜尿頻多。
  4. 肺脾失調:肺失宣降或脾虛濕困,水液輸布失常,上源不通則下竅不利,兼見水腫、咳喘等症。

辨證分型
臨床常見證型包括:

  • 濕熱蘊結證:小便灼熱刺痛、尿色黃濁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氣滯血瘀證:排尿斷續、小腹刺痛拒按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• 腎陽虛衰證:小便清長、淋漓不盡,腰膝冷痛,舌淡苔白,脈沉細。
  • 中氣下陷證:小腹墜脹、排尿乏力,氣短神疲,脈弱。
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以「通利水道」為要,根據證型立法:

  • 濕熱者清熱利濕,方選八正散或導赤散;
  • 氣滯者疏肝理氣,多用沉香散或柴胡疏肝散加減;
  • 腎虛者溫陽化氣,濟生腎氣丸為代表方;
  • 瘀阻者活血通絡,常用代抵當丸。

古籍記載
《金匱要略·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》指出:「淋之為病,小便如粟狀,小腹弦急,痛引臍中。」《諸病源候論》則言:「小便不通,由膀胱與腎俱有熱故也。」均提示溲濁不利與熱邪、氣滯之密切關聯。

此症候於臨床須與「淋證」「關格」等鑑別,其辨治體現中醫「腑以通為用」之思想,亦強調調節整體氣化功能之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