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淋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淋症概述
淋症,又稱「五淋」,是中醫病證名,指以小便頻數、短澀、淋漓不暢、尿道刺痛或小腹拘急引痛為主症的一類疾病。早在《黃帝內經》中即有「淋」、「淋溲」等記載,《金匱要略》則明確提出「淋之為病,小便如粟狀,小腹弦急,痛引臍中」。
病因病機
淋症的主要病機為濕熱蘊結下焦,導致膀胱氣化不利。具體可分為:
- 外感濕熱:外感濕熱之邪下注膀胱
-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
- 情志失調:氣機鬱結,化熱生火
- 勞慾過度:久病傷腎或房勞過度,導致腎虛不固
其病位主要在膀胱和腎,與肝、脾等臟腑亦有密切關係。濕熱蘊結,煎熬尿液,則可形成砂石;損傷絡脈則尿血;日久不清,則耗傷正氣,致使脾腎虧虛。
五淋分類及其特徵
古代醫家將淋症分為五種主要類型,各具特徵:
1. 石淋(砂淋)
- 主症:尿中夾有砂石,排尿澀痛或突然中斷,腰痛劇烈
- 病機:濕熱蘊結,煎熬尿液,聚而成石
- 證型:下焦濕熱證為主
2. 氣淋
- 實證:小便澀滯,淋漓不暢,少腹滿痛
- 虛證:小便餘瀝不盡,少腹墜脹
- 病機:肝鬱氣滯或中氣下陷
- 證型:肝氣鬱結證或中氣下陷證
3. 膏淋
- 主症:小便渾濁如米泔水,或滑膩如膏脂
- 病機:濕熱下注,氣化不利,清濁不分
- 證型:濕熱蘊結證或脾腎兩虛證
4. 勞淋
- 主症:小便淋瀝不盡,遇勞加重
- 病機:脾腎虧虛,濕濁留戀
- 證型:脾氣虛證或腎陽虛證
5. 血淋
- 實證:小便熱澀刺痛,尿色鮮紅
- 虛證:尿色淡紅,疼痛不明顯
- 病機:濕熱下注膀胱,灼傷血絡;或陰虛火旺,灼傷陰絡
- 證型:濕熱下注證或陰虛火旺證
辨證要點
臨床辨證需著重以下方面:
- 辨虛實:實證多見發病急驟,尿痛明顯,舌紅苔黃;虛證則病程較長,小便澀痛不顯,舌淡脈弱。
- 辨臟腑:膀胱濕熱者多實;脾腎兩虛者多虛;肝鬱氣滯者多兼脅痛脹滿。
- 辨尿液:觀察尿液顏色、渾濁度、有無砂石、血塊等。
- 辨疼痛:石淋多絞痛;氣淋多脹痛;勞淋多隱痛。
淋症與西醫多種疾病相關,如泌尿系統感染、結石、結核、乳糜尿、前列腺炎等,但中醫辨證重視整體表現,而非單純對應西醫病名。治療時需根據不同證型選擇相應方藥,以實現個體化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