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善食而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善食而瘦

「善食而瘦」為中醫典籍中常見之證候描述,屬「中消」範疇,亦與「食亦」相關。其特徵為患者雖飲食量多,卻形體消瘦,伴隨津液耗傷、燥熱內生等表現,核心病機為胃火亢盛,灼傷陰津

病因病機

  1. 胃熱熾盛
    過食辛熱厚味,或情志化火,導致胃腑積熱,火邪燔灼,胃陰受損。胃火亢盛則腐熟力強,故易飢多食;然水穀精微未能化生為氣血,反被火邪消耗,故見形體消瘦。
  2. 陰虛內熱
    熱久傷陰,胃陰不足,虛火內生,形成「陰虛火旺」之勢。陰津虧虛,肌肉失濡,遂見口乾咽燥、煩渴飲冷,然飲不解渴。
  3. 與「食亦」之關聯
    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食亦」為「善食而瘦」之古稱,病位在陽明(胃與大腸),屬「陽明經熱」或「脾癉」演變而來。熱邪蘊積中焦,上擾則消穀,下迫則津泄,故多食不充形骸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多食易飢,體重反減,肌肉消瘦。
  • 兼症:口乾舌燥,渴喜冷飲,心煩溲赤,大便乾結,舌紅苔黃少津,脈滑數或細數。
  • 與「中消」鑑別
    「中消」為三消(上、中、下消)之一,病機側重胃火獨亢;而「善食而瘦」更強調「食亦」之病理特徵,即熱盛消耗精微,致納化失衡。

中醫辨證要點

  1. 實熱證
    若見口氣穢濁、腐苔、脈洪大,屬胃火熾盛,宜清胃瀉火(如白虎湯加減)。
  2. 虛熱證
    若兼舌紅少苔、脈細數,為胃陰虧虛,宜滋陰降火(如玉女煎益胃湯化裁)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素問·氣厥論》:「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謂之食亦。」指出腸胃熱邪傳變致病的機轉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:「消中者,渴而多食,瘦而便數。」進一步闡述中消與陰津耗損之關聯。

此證需與單純脾虛運化不及之「食少消瘦」,或癭病(甲亢)等鑑別,臨床須詳察脈證,明辨虛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