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消渴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消渴病為中醫經典病名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其病理機轉與臨床表現形成獨特理論體系。此病名涵義可分為兩重指向:

核心病機與證候表現
消渴病主要特徵為「三多一少」——飲多、食多、尿多伴形體消瘦,與現代醫學糖尿病有高度吻合性。中醫認為其發病基礎在於「陰虛燥熱」,病理因素涉及:

  • 飲食失節:長期嗜食肥甘厚味或酗酒,釀生中焦濕熱,損傷脾胃運化,《素問·奇病論》言「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,肥者令人內熱」
  • 情志化火:五志過極導緻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消灼肺胃津液,元代朱丹溪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五志之火,因七情而生...燔灼真陰」
  • 房勞傷腎:縱慾過度耗損腎精,致相火妄動,下焦虛衰,《外臺秘要》指出「房室過度,致令腎氣虛耗,下焦生熱」

三消辨證體系
根據病位深淺與臟腑偏重,歷代醫家發展出上、中、下三消分類:

  1. 上消(肺燥型)
    病機為「肺熱津傷」,症見煩渴引飲、口乾舌燥,舌紅苔薄黃,脈洪數。唐代《千金要方》描述「渴而飲水多,小便數,有脂似麩片甜者」
  2. 中消(胃熱型)
    病機屬「胃火熾盛」,表現為消穀善飢、形體反瘦,大便乾結,清代《醫宗金鑒》稱「飲一溲一,食一溲二」
  3. 下消(腎虛型)
    分陰陽兩虛:
  • 腎陰虛:尿頻量多、混濁如膏,腰膝酸軟,舌紅少津
  • 腎陽虛:面色黧黑、畏寒肢冷,小便清長,明代《景岳全書》提出「下消者,下焦病也,小便如膏如脂」

病理演變規律
疾病發展呈現「由實轉虛」動態過程,初期多見肺胃實熱,中期氣陰兩虛,後期則陰損及陽,出現陰陽兩虛證。宋代《聖濟總錄》指出「消渴病久,腎氣受傷,腎主水,腎氣衰竭則手足逆冷」

廣義消渴概念
除糖尿病外,消渴病亦涵蓋具相似症候群的疾病,如:

  • 尿崩症(對應上消證型)
  • 甲狀腺功能亢進(部分中消表現)
  • 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(下消陰陽兩虛證)

歷代醫家對消渴的論述反映中醫「同病異治」特色,如張仲景提出腎氣丸治下消,李東垣主張清胃瀉火療中消,體現辨證論治核心思想。此病名不僅是症狀描述,更是包含病因病機、證候演變及治療原則的完整理論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