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溲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溲血(尿血),指的是尿液中混合有血液或血塊,排尿時通常沒有明顯的疼痛,雖然可能有輕微的脹痛或灼熱感,但不像血淋時的小便困難和難以忍受的疼痛。因此,一般有痛的情況被稱爲“血淋”,沒有痛的情況被稱爲“溲血”。在臨床上,溲血可分爲實證和虛證兩種情況。

實證多突然發作,尿血鮮紅,排尿時尿道有灼熱的感覺,如同時出現身熱面赤、心煩、口渴,則爲熱擾血分或下焦溼熱;如同時出現神疲、目眩耳鳴、腰腿痠軟,則爲陰虛火動。

虛證多屬於慢性病,尿血呈淡紅色,排尿時多無痛滯感,而食慾減少、神倦無力、面色萎黃、腰背痠痛、頭暈耳鳴等症狀多是由於脾腎兩虛所致。

《醫宗金鑑·卷十四·血證》中描述:“溲血者,小便中帶血。其顏色鮮紅者,爲熱擾血分;其顏色淡紅者,爲虛損下焦;其顏色紫黑者,爲瘀血內阻;其顏色黃者,爲溼熱下注;其顏色白者,爲寒凝血滯。其痛者,爲血淋;其不痛者,爲溲血。”

《景嶽全書·卷十·血證》中描述:“溲血者,小便中帶血。其顏色鮮紅者,爲熱擾血分;其顏色淡紅者,爲虛損下焦;其顏色紫黑者,爲瘀血內阻;其顏色黃者,爲溼熱下注;其顏色白者,爲寒凝血滯。其痛者,爲血淋;其不痛者,爲溲血。”

《醫學入門·卷三·血證》中描述:“溲血者,小便中帶血。其顏色鮮紅者,爲熱擾血分;其顏色淡紅者,爲虛損下焦;其顏色紫黑者,爲瘀血內阻;其顏色黃者,爲溼熱下注;其顏色白者,爲寒凝血滯。其痛者,爲血淋;其不痛者,爲溲血。”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·卷三·血證》中描述:“溲血者,小便中帶血。其顏色鮮紅者,爲熱擾血分;其顏色淡紅者,爲虛損下焦;其顏色紫黑者,爲瘀血內阻;其顏色黃者,爲溼熱下注;其顏色白者,爲寒凝血滯。其痛者,爲血淋;其不痛者,爲溲血。”

《醫學匯通·卷十·血證》中描述:“溲血者,小便中帶血。其色鮮紅者,為熱擾血分;其色淡紅者,為虛損下焦;其色紫黑者,為瘀血內阻;其色黃者,為濕熱下注;其色白者,為寒凝血滯。其痛者,為血淋;其不痛者,為溲血。”

《醫學三字經·卷二·血證》中描述:“溲血者,小便中帶血。其色鮮紅者,為熱擾血分;其色淡紅者,為虛損下焦;其色紫黑者,為瘀血內阻;其色黃者,為濕熱下注;其色白者,為寒凝血滯。其痛者,為血淋;其不痛者,為溲血。”

《醫學啟源·卷十·血證》中描述:“溲血者,小便中帶血。其色鮮紅者,為熱擾血分;其色淡紅者,為虛損下焦;其色紫黑者,為瘀血內阻;其色黃者,為濕熱下注;其色白者,為寒凝血滯。其痛者,為血淋;其不痛者,為溲血。”

《醫學正傳·卷三·血證》中描述:“溲血者,小便中帶血。其色鮮紅者,為熱擾血分;其色淡紅 者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