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臟毒便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臟毒便血

臟毒便血為中醫病證名,屬便血範疇,多因腸胃積熱、濕熱鬱滯所致。其病機主要涉及腸道絡脈受損,血不循經而外溢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腸胃積熱
    因過食辛辣厚味或飲酒無度,導致熱邪內蘊腸胃,灼傷血絡,迫血妄行。
  2. 濕熱鬱滯
    濕熱之邪蘊結腸道,阻滯氣機,久則化熱,損傷腸絡,血溢脈外。
  3. 脾虛失攝
    脾胃虛弱,中氣不足,統血無力,兼濕熱內蘊,導致血溢腸道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
    下血色暗污濁,多呈片塊狀,排便時無明顯疼痛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大便溏而不暢,或帶黏液。
    • 胃納減退,脘腹痞滿。
    • 身體倦怠乏力,或伴有低熱。
  • 舌脈
    舌質紅,苔黃膩,脈濡數或滑數。

證型辨析

臟毒便血臨床可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濕熱下注證
    便血暗紅,肛門灼熱,裡急後重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化濕、涼血止血,常用槐花散合地榆散加減。
  2. 熱毒熾盛證
    便血鮮紅或紫黑,伴口乾口苦,發熱煩躁,舌絳苔黃燥,脈洪數。治宜瀉火解毒、涼血止血,可選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化裁。
  3. 脾虛濕熱證
    便血色淡,病程纏綿,神疲乏力,舌淡胖有齒痕,苔薄黃膩,脈濡弱。治宜健脾益氣、清化濕熱,方用歸脾湯合槐角丸加減。

治療原則

臟毒便血以清熱化濕、涼血止血為基本治法,臨證需根據濕熱輕重、正氣虛實靈活配伍。若熱重者側重清泄,濕盛者佐以淡滲,兼脾虛者當健脾與清利並行。

方藥舉例

  • 濕熱偏盛
    可用芍藥湯加減,或葛根芩連湯配合地榆、側柏葉涼血止血。
  • 血熱明顯
    可選赤小豆當歸散四妙勇安湯,加強活血解毒之效。
  • 久病體虛
    補中益氣湯酌加黃芩、檳榔等,以益氣升提兼清腸熱。

臟毒便血若遷延不癒,可能轉為慢性腸風,甚至耗傷氣陰,故早期辨證施治尤為關鍵。歷代醫家如李東垣、張景岳等對此皆有論述,強調需結合整體氣血陰陽調理,不可專事清利而忽視扶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