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臟毒便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臟毒便血

臟毒便血是指由腸胃積熱或濕熱鬱滯引起的便血。臨床表現為下血多呈片塊狀,污濁色暗,大便溏而不暢,胃納不振,身體倦乏,舌紅,苔黃膩,脈濡數等。

病因

臟毒便血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

  1. 腸胃積熱:由於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嗜酒,或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化火下行,灼傷腸胃,導致腸胃積熱。
  2. 濕熱鬱滯:由於外感濕熱之邪,或內生濕熱,蘊結腸胃,化熱傷陰,導致腸胃濕熱鬱滯。

臨床表現

臟毒便血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下血:下血是臟毒便血的主要表現,多呈片塊狀,污濁色暗,大便溏而不暢。
  2. 胃納不振:由於腸胃積熱或濕熱鬱滯,導致胃腸功能失調,食慾不振,大便溏瀉。
  3. 身體倦乏:由於腸胃積熱或濕熱鬱滯,耗傷津液,導致身體倦怠乏力。
  4. 舌紅:舌質紅,苔黃膩。
  5. 脈濡數:脈象濡數。

治療

臟毒便血的治療以清熱利濕、涼血止血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
  1. 清熱利濕:黃連解毒湯、三黃瀉心湯、茵陳蒿湯等。
  2. 涼血止血:涼血地黃湯、犀角地黃湯、大黃牡丹皮湯等。

預防

臟毒便血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飲食宜清淡,不宜過食肥甘厚味,嗜酒。
  2. 情志宜舒暢,不宜生氣、鬱悶。
  3. 注意衛生,避免外感濕熱之邪。
  4.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
如果出現便血的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