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腸風便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腸風便血

腸風便血為中醫病證名,屬便血範疇,多因外感風熱之邪客於腸胃,或內傷飲食,濕熱蘊積腸道,久則損傷陰絡,血溢脈外,隨大便而下所致。此病名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後世醫家如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亦有所論述,其特點為「便前出血如箭,血色鮮紅」,並與臟毒便血(血色暗濁、黏膩)相區別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客腸:風性善行數變,熱性炎上迫血,風熱相合侵襲腸絡,血不循經而外溢。
  2. 濕熱蘊積:過食辛辣厚味,釀生濕熱,下注大腸,灼傷血絡,如《醫宗金鑑》云:「濕熱下注,化為腸風。」
  3. 陰虛血熱:久病或熱邪傷陰,虛火內熾,灼傷腸絡,致血隨大便而出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便前出血急驟,血色鮮紅,量多呈噴射狀(中醫稱「血清而色鮮者為腸風」),肛門無腫痛感。
  • 兼症:或見口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浮數(風熱);若濕熱偏重,則伴黏滞不爽、肛門灼熱;陰虛者可見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
辯證分型

  1. 風熱迫腸證

    • 特點:出血鮮紅,伴身熱微惡風,脈浮數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涼血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槐花散(《本事方》)加減,主用槐花、側柏葉清腸涼血,荊芥穗疏風。
  2. 濕熱蘊結證

    • 特點:便血鮮紅,肛門灼熱,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和營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赤小豆當歸散(《金匱要略》)合地榆散,佐以黃連、蒼朮祛濕熱。
  3. 陰虛絡傷證

    • 特點:病程日久,血色鮮紅量少,舌紅少津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清熱,固絡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阿膠湯加減,酌配生地、旱蓮草養陰止血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:「結陰者,便血一升。」
  • 《外科正宗》:「腸風者,邪氣外入,隨感隨見。」
    此證需與「臟毒便血」(血色紫暗、肛門腫痛)及「痔血」鑑別,關鍵在於辨血色、質地及全身證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