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枯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枯

血枯為古病名,首見於《素問.腹中論》,指因精血虧虛或失血過度所致的病症,其特徵為血液衰少、臟腑失養,進而引發一系列虛損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失血過度
    年少時曾患大出血,如吐血、崩漏、外傷失血等,致使體內精血耗竭,臟腑失於濡養。
  2. 肝腎虧損
    因酒色過度或勞倦內傷,損及肝腎,肝藏血、腎藏精,肝腎不足則精血化生無源,女子可見月經量少或經閉。
  3. 氣血生化不足
    脾胃虛弱,運化失司,氣血生化乏源,久而形成血枯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胸脅脹滿:氣血瘀滯,經絡不通,故見胸脅不舒,甚則妨礙飲食。
  • 出血症狀:鼻衄、唾血、二便下血,因血虛不固,血不循經而外溢。
  • 虛寒徵象:肢體清冷、目眩,乃陽氣失於溫煦,清竅失養所致。
  • 感官異常:自覺聞腥臭氣味,或鼻流清涕,與氣血失和、肺竅不利相關。

證型與辨證要點

  1. 肝腎精虧型
    • 以經閉、腰膝痠軟、耳鳴健忘為主,脈沉細。
  2. 氣血兩虛型
    • 伴面色蒼白、氣短乏力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  3. 瘀血內阻型
    • 兼見刺痛、舌黯有瘀斑,此為虛中夾瘀之候。

中醫治法

  • 補益精血:選用熟地黃、當歸、枸杞子、阿膠等滋養肝腎。
  • 益氣生血:配伍人參、黃耆、白朮,以助氣血生化。
  • 活血調經:若兼瘀滯,可佐丹參、雞血藤,標本兼顧。

血枯之證,總屬虛損,治療當以滋養為本,佐以調氣活血,使血海漸充,諸症自緩。古方「四物湯」、「龜鹿二仙膠」等,皆可隨證加減運用。